當前位置:探秘志 > 歷史趣聞 > 正文

西周封夏朝后裔于杞國,可否證明夏朝的存在?

西周初年,西周面對很嚴峻的統(tǒng)治危機:人口基數(shù)較少的周人,打算統(tǒng)治人口較多的商人,無疑是很困難的事情。所以周武王想出了一個絕招:那就是把商朝故地分拆,而后冊封諸侯。被冊封的諸侯中,有夏朝的后裔,周朝將其冊封在了杞國。

杞國故地大概位于今天的杞縣。杞國在當時是一個很沒有存在感的國家,但是在后世,卻享有很高知名度。因為成語杞人憂天的緣故,導致杞國在中國民間婦孺皆知。

那么,杞國的存在,是否可以間接證明夏朝的存在?

杞國的存在感

關于杞國,司馬遷在《史記》中簡單記載了杞國的來源以及君主的名字,而后表示:杞國實在太小了,所以杞國的事情不值得被記載。

而孔子評價杞國的時候也提到:對夏朝的研究不能依靠杞國,因為杞國的文獻不足以作為依據(jù)。

從這兩段記載不足以看出杞國尷尬的存在感。

夏朝的真相

其實自古以來,華夏先民對夏商周都沒有質疑,直到近代,隨著西方的歷史觀和考古學傳入中國,于是,中國近代產生了著名的疑古學派。由于出土資料的匱乏,導致西周之前的歷史一度被認為是傳說,直到殷墟出土了大量的殷商文物以后,殷商的歷史才得以被視為毫無爭議的歷史。但是迄今為止,關于能夠證明夏朝確鑿存在的文物,而且讓歷史學界普遍信服的文物依據(jù),目前還沒有發(fā)現(xiàn)。所以很多歷史學者出于嚴謹角度,在稱呼夏朝的時候,往往使用夏代或者先商這樣的形容。

其實夏朝的尷尬在于找不到能證明夏朝是夏朝的物證——比如說出土這一時期的文字資料,自證夏朝存在。但這種物證可能永遠都無法找到。因為近代人類發(fā)現(xiàn)過一些古文明,本身是不存在文字的,更別說留下自證自身存在的證據(jù)。比如印加帝國就是典型的例子。所以如果執(zhí)著于這一證據(jù)的發(fā)現(xiàn),可能在人類掌握時空機之前,都無法證實夏朝的存在。

其實個人覺得,即便是拋開杞國的存在不談,從其他角度來看,也可以判斷出夏朝存在——或者說夏朝的原型存在。

所謂夏朝的原型,可以這樣理解:比如這個政權、部族并不是自稱夏,甚至真實的歷史和我們掌握的也存在很大出入,但是主體上,和傳說中的夏朝,存在一定的雷同。比如可能夏朝的原型依舊是一個部落,又可能夏朝的原型是一個勢力較大的村落,但是在后世的演繹中,被傳成夏朝。

夏朝存在的佐證

其實個人覺得,從社會發(fā)展角度來看,夏朝是存在的。

在傳說中,禹傳位給啟以后,啟的后人太康在位期間,因為怠慢國事而遭到后羿廢黜。之后寒浞又推翻后羿,同時終結了夏朝。夏朝的王位繼承人少康逃亡在外,在寒浞死后才依靠外力得以恢復夏朝。而在寒浞取代夏朝的過程中,幾乎沒遭到來自任何夏朝內部力量的反對。其實這種現(xiàn)象,本質上也符合原始社會瓦解——階級社會形成期間的動蕩屬性。禹把王位世襲,意味著對原始社會的推翻,但是階級社會形成以后,新的規(guī)矩形成傳統(tǒng)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太康被廢黜,夏朝被終結,對于部落貴族來說,都是無所謂的事情。畢竟,舊傳統(tǒng)沒了,新傳統(tǒng)還沒形成,部落酋長(國王)當然是誰有本事誰上臺。

從細節(jié)來看,夏朝的這段歷史,符合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這并不是不掌握近現(xiàn)代人文社科依據(jù)的周朝人能捏造出來的。所以個人歷來認為,寒浞代夏,反倒是夏朝(或者夏朝的原型)確實存在的證據(jù)之一。

分享至:

歷史趣聞相關

郵箱不能為空
留下您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