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探秘志 > 考古發(fā)現(xiàn) > 正文

武王伐紂:從鎬京到朝歌牧野,為何周武王一路暢通無阻?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從鎬京(位于西安一帶)出發(fā),率領(lǐng)4.5萬甲士討伐商朝,首先來到的是洛陽孟津古渡口,在此與諸侯聯(lián)軍匯合,作《太誓》激勵諸侯,隨后大軍一路向東、暢通無阻的到達朝歌牧野(距朝歌約70里),最終牧野之戰(zhàn)中一戰(zhàn)定乾坤。

根據(jù)史書記載,在周武王行軍途中,沒有受到任何阻礙,隨后大軍就出現(xiàn)在了牧野,在中國王朝更迭史上,周朝代商的軍事過程是一個奇跡。但從西安到鶴壁(朝歌位于這一帶)大約1200多里,紂王有一定時間組織兵馬,以在中途阻擊延緩周人,因此周武王一路暢通無阻顯然有悖常理。

那么,在周武王伐紂時,商朝西部諸侯、自身兵馬為何沒有層層阻擊,而讓周人聯(lián)軍一路暢通無阻,背后原因何在?|

 

首先,周人多有僭越之舉,商人為何從未軍事打擊?

周武王伐紂之前,周人有過諸多僭越之舉,比如:姬昌晚年稱王,與商王平起平坐;姬昌還攻打商朝鐵桿崇國、黎國、邘國;武王伐紂前兩年,與諸侯會兵孟津,準備攻打商朝,后來感覺時機未到而放棄,史稱“孟津觀兵”。但對于這些僭越之舉,商朝從未采取軍事行動,只是將姬昌囚禁,后來又放了。

商朝沒有對周人采取任何軍事行動的原因很多,其中可能有周人的戰(zhàn)略欺騙、商王戰(zhàn)略短視等,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東夷已經(jīng)叛亂,讓商朝不敢兩線作戰(zhàn),只能穩(wěn)一方、打擊一方。

紂王上臺沒幾年,商朝東部的東夷發(fā)動叛亂,而東部是商人金屬、貝殼、海鹽等戰(zhàn)略物資的產(chǎn)地,且東夷距離商朝核心區(qū)較近,因此決定了紂王無法坐視不理。據(jù)甲骨文記載,商夷戰(zhàn)爭非常激烈,乃至紂王曾親臨戰(zhàn)場,但一直到商朝滅亡時還沒有徹底解決東夷問題。

可見,商朝的戰(zhàn)略應(yīng)該是先解決更近的東夷,然后再解決更遠的周人問題,故而對周人采取戰(zhàn)略忍讓的態(tài)度,由此才會對周人僭越之舉沒有采取任何軍事行動,也由此導致周人能夠快速崛起。也就是說,因為先東后西的戰(zhàn)略,紂王安撫、忍讓周人,以為安撫住了,于是調(diào)集重兵鎮(zhèn)壓東夷,忽略了西方防線的建設(shè),或者根本無暇分兵建設(shè)西部防線。

其次,周人的剪商戰(zhàn)略,讓西部諸侯與商朝離心

隨著周人勢力愈強,紂王越來越擔心,于是就找了個理由將姬昌囚禁。但商夷戰(zhàn)爭如火如荼,紂王不敢殺掉姬昌逼反周人,因此一直囚而不殺。最終,可能是商夷戰(zhàn)爭出現(xiàn)重大變化,西部局勢越來越不穩(wěn),于是紂王才無奈地釋放姬昌,而不是《史記》中所說的美女財寶賄賂紂王而得以釋放。

姬昌被釋放是商周關(guān)系的重大轉(zhuǎn)折,從此周人開始明目張膽地反商,而在這一過程中,商人卻幾乎無動于衷,導致商朝與盟友離心離德。

《周本紀》記載:“虞、芮之人有獄不能決,乃如周。諸侯聞之,曰“西伯蓋受命之君”。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須。明年,敗耆國(黎國)。明年,伐邘。明年,伐崇侯虎。”

所謂諸侯說“西伯蓋受命之君”,其實就是姬昌稱王,這是明目張膽的反商。隨后,姬昌攻打黎國、邘國、滅掉崇國等商朝鐵桿諸侯(見上圖)。其中,黎國、邘國的東面就是朝歌,姬發(fā)后來又一次攻破黎國,之后特意打破了周國限酒禁令,在鎬京王宮內(nèi)舉行盛大慶功宴。這里有一個問題:姬昌打敗黎國、邘國之后,會不會或明或暗地控制他們?

姬昌最后攻打的崇國,位于西安附近,實力非常強勁,是夏人后裔所建,姬昌圍攻了三個月都沒攻下了崇都,后來采取壘土的辦法攻克。

更為嚴峻的問題出現(xiàn)了,在姬昌攻打商朝鐵桿諸侯時,商人并未出兵支援盟友。換言之,商朝不可能拋棄這些盟友,但它已經(jīng)衰落,的確無力幫助盟友了。

在這種情況下,在武王伐紂時,黎國、邘國等商朝諸侯為了自身考慮,根本不可能出兵阻攔。

第三,周武王發(fā)動“閃電戰(zhàn)”,讓商紂王始料未及

根據(jù)《呂氏春秋》記載,周武王到達孟津一帶時,遇到商臣膠鬲,隨后急行軍15天、大約500里路(孟津到鶴壁的高速距離,實際當時行軍距離遠超500里),在“甲子日”到達牧野,途中不顧風霜雨雪(當時處于冬季或初春)、惡劣的交通條件,乃至黑夜行軍,整個過程非常艱難,最終還是以超出常理的速度到達牧野。

1976年,在陜西臨潼出土的利簋,上有銘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期,歲鼎,克昏夙有商”!秴问洗呵铩分姓f武王與膠鬲商量是“甲子日”抵達目的地,隨后不顧一切地急行軍,而利簋中說“甲子克商”,因此周武王到達牧野的時間,與牧野之戰(zhàn)爆發(fā)的時間,相隔必然非常短暫。另外,根據(jù)銘文如今可以推斷出周武王伐紂的時間為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早晨。

綜上可見,周武王發(fā)動了一場“閃電戰(zhàn)”,以超出常理的速度到達朝歌附近,讓紂王始料未及,來不及層層阻擊武王大軍,只能將兵力聚在牧野。甚至,因為兵力不夠,只能武裝俘虜?shù)臇|夷人。

第四,商朝將亡之時,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商奸”

史記記載,紂王殺掉比干、囚禁箕子之后,大師疵、少師彊抱著他們的樂器去投奔了周人,因此“大師疵、少師彊”肯定做了“商奸”。鮮為人知的是,至少還有兩個重量級的“商奸”,即微子啟、膠鬲。

膠鬲是商朝少師,深得紂王信任,被派到鮪水(孟津一帶)監(jiān)視周人動向。當膠鬲遇到周武王時,兩人對話非常耐人尋味:膠鬲問“西伯要到什么地方去?”武王回答說“到殷地。”又問“什么時候到?”武王回答說“甲子日到殷城外。”于是膠鬲回朝復命。

隨后,周武王對眾人說:“膠鬲已經(jīng)回去復命,如果我們不準時到達,膠鬲就會犯下欺君之罪;如果我們準時到達,才會救了膠鬲一命。”于是乎,古人盛贊周武王遵守信義,不愧是一代明君。

透過上述對話可見,膠鬲必是奸細,早已投靠了周人,他與武王約定的是“甲子日到殷城外”。結(jié)合牧野之戰(zhàn)中紂王大軍倒戈可知,膠鬲其實是幫助武王開路,并回去安排策反,為周武王做內(nèi)應(yīng)。

至于微子啟,無疑是一個更大的奸細,原因在于他與紂王存在王位之爭,史書上對他過于美化。毛澤東對他有過評價:“微子最壞,是個漢奸。他派兩個人作代表到周朝請兵。武王頭一次到孟津觀兵回去了。然后又搞了兩年,他說可以打了,因為有內(nèi)應(yīng)了。紂王把比干殺了,把箕子關(guān)起來了,但是對微子沒有防備,只曉得他是個反對派,不曉得他里通外國。”

在超高級別“商奸”的幫助下,武王大軍自然一路順暢,即便存在一些反抗勢力,也會被高級別“商奸”解決。

對于武王伐紂時一路暢通無阻直達牧野,儒家將之解讀為周人“仁德”,將之定性為“仁德”戰(zhàn)勝“不仁德”,故而民眾簞食壺漿歡迎正義之師。但從當時情況來看,周人戰(zhàn)勝商朝的過程,并沒有儒家說得那么光鮮,似乎更談不上光明正大。

分享至:

考古發(fā)現(xiàn)相關(guān)

郵箱不能為空
留下您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