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探秘志 > 考古發(fā)現 > 正文

中國古人壽命:考古發(fā)現改寫認知 中醫(yī)果然“管用”

中國古代人的壽命一直是學者們關注的話題。在一項研究中,學者林萬孝指出,商朝時期的人均壽命不超過18歲,而后經歷了周秦、漢代、唐代、宋代、清代和民國時期,人均壽命逐漸增長,分別為20歲、22歲、27歲、30歲、33歲和35歲。他由此得出結論,沒有現代醫(yī)學的古人的壽命是非常隨機的。然而,這種結論并不準確。古代人均壽命的低下并非完全是因為壽命短暫,而是由于高嬰兒夭折率和戰(zhàn)亂等因素導致的非正常死亡較多,從而拉低了整體壽命。考古學的發(fā)現揭示了正常古人的壽命超出了人們的想象。

在江蘇連云港東海縣的尹灣漢墓群中,1993年發(fā)現了一份西漢晚期的人口資料《集簿》。根據《集簿》的記載,該地區(qū)漢代人口約為140余萬人,其中80歲以上的老人有33871人,90歲以上的老人有11670人。這意味著80歲以上老人的比例達到了3.26%,而全國在第六次普查時的比例為1.57%;90歲以上老人的比例為0.84%,而全國在第六次普查時的比例為0.15%。可見,在相對和平的漢代時期,正常人的壽命并不比現代人低。

除了尹灣漢墓群的發(fā)現,《集簿》還揭示了一個嚴峻的問題,即男女比例失調,男性比女性多將近2萬人。這種不平衡的性別比例不僅在該地區(qū)存在,而且在整個西漢全國范圍內差距無疑更為驚人。這或許也是西漢末年農民起義出現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據對唐宋明時期古人壽命的研究,我們可以發(fā)現,這個時期的人們普遍能夠活到60歲以上。以唐代為例,李燕捷的研究統計了2944個唐代人的生卒記錄,得出樣本的平均死亡年齡為57.55歲。而根據《宋詞鑒賞辭典》和鄭麗萍的研究,宋代人的平均壽命更高,存活到60歲以上的人很多,甚至有人活過了70歲。此外,一份針對宋代士大夫階層的壽命調查顯示,平均壽命在65歲左右。

類似地,在明代,人們的壽命也普遍超過60歲。葛劍雄和曹樹基的著作《中國人口史(第四卷)》中列舉了明代古人的壽命情況,顯示他們的壽命普遍在60歲以上。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這些統計數據所涉及的人群大多是富裕階層,他們不僅享有良好的營養(yǎng)和醫(yī)療條件,還能避免一些較為危險的職業(yè)和生活環(huán)境。因此,這些數據并不能代表整個古代人口的普遍情況。

古代人的壽命因時期、地區(qū)、社會階層和生活條件等因素而異。一些研究表明,在相對和平穩(wěn)定的時期,富裕階層和特定地區(qū)的人們可以享有相對較長的壽命,甚至能夠活到60歲以上。然而,由于古代醫(yī)療條件和社會環(huán)境的限制,整體人均壽命相對較低。

考古發(fā)現相關

郵箱不能為空
留下您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