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探秘志 > 歷史趣聞 > 正文

曾國藩為什么不取代清廷開創(chuàng)新王朝?

當代人說起曾國藩,往往存在兩種極端的看法:一種是做國學生意的,往往熱衷追捧曾國藩,畢竟,《曾國藩家書》的銷路很不錯。另一種則是比較仇視清朝的,認為曾國藩幫助清廷打擊太平軍,是歷史的罪人。

當然更多的人糾結的是:曾國藩為什么不取代清廷開創(chuàng)新的王朝?

其實曾國藩并非不想,而是由太多的顧慮。

曾國藩與袁世凱

其實歷史學也好,經(jīng)濟學也罷,人文學科其本質(zhì)核心都和人性有關。人性是一個很復雜很龐大的話題。從人心角度來說,沒有人不希望利益最大化,但同時又有趨利避害的想法。實際上當代很多歷史愛好者對于歷史的關注往往只是停留在表象,而沒有弄清其內(nèi)核。

清朝宣統(tǒng)三年(西元1911年)秋季,武昌起義爆發(fā),最終清廷被迫無奈,選擇委派袁世凱負責鎮(zhèn)壓武昌起義軍。但是袁世凱利用當時的形勢,脅迫宣統(tǒng)帝退位,并成為了民國的大總統(tǒng)。雖然主流歷史學界對袁世凱的評價較差,認為其是“竊國大盜”,但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還是有很多網(wǎng)友認為袁世凱在推翻清朝統(tǒng)治這方面,發(fā)揮了巨大功能。

其實如果把曾國藩放在袁世凱的位置上,或者將袁世凱放在曾國藩的位置上,雙方做出的結果可能也是一樣的:曾國藩如果出于1911年,未必會繼續(xù)為清廷賣命,袁世凱如果處于同治中興時代,也未必真的敢于萌生推翻清廷的想法。

換而言之,有時候曾國藩的忠誠與否不重要,重要的是環(huán)境使然的問題。

曾國藩的顧慮

清朝同治三年(西元1864年),曾國藩、曾國荃的湘軍攻破太平天國的京城天京。此時洪秀全早就過世,太平天國名義上的首腦是幼天王洪天貴福。隨后不久,洪天貴福也被清朝官府逮捕。從此,太平天國運動基本上劃上了句號。而湘軍也被視為當時地方上實力最強的勢力。很多人認為曾國藩有當皇帝的能力,也是基于這個局勢。甚至還有這樣的傳說:那就是太平天國的忠王李秀成被俘虜后,還多次煽動曾國藩反戈一擊,自立為皇帝,但是遭到了曾國藩的拒絕。此外,曾國藩的部將中,也不乏存在勸說曾國藩自立的。

其實在之前的歷史上,也有類似曾國藩這樣情況,最終稱帝的:比如晚唐的朱全忠就是典型。當時晚唐的統(tǒng)治秩序被農(nóng)民起義打破,在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的過程中,朱全忠、楊行密等新興軍閥趁機崛起。最終晚唐被軍閥們瓜分,唐朝滅亡。

但是曾國藩注定不能抄這個作業(yè)。

因為:

第一,曾國藩的湘軍,是以儒家的仁義忠孝作為建軍思想的。所謂忠,自然指的是終于清朝皇帝。曾國藩如果當了皇帝,首先就和忠不搭界,這很可能導致湘軍內(nèi)部出現(xiàn)分化。

第二,晚唐時期,朱全忠取代唐朝稱帝以后,巴蜀軍閥王建、河東軍閥李克用以及淮南軍閥楊渥(楊行密之子)組團反對朱全忠稱帝。甚至李克用和朱全忠還爆發(fā)了若干年的戰(zhàn)爭。而太平天國滅亡后,清朝的地方上除了曾國藩的武裝集團之外,還存在李鴻章、左宗棠的武裝集團。如果曾國藩稱帝,李鴻章和左宗棠肯定會扮演類似李克用、王建這樣的角色。曾國藩對于能否頂住這兩者的討伐,也是沒有把握的。所以曾國藩不能擔這個風險。

第三,太平天國后期,清廷取得了列強的支持。曾國藩如果反清,最起碼也得找到列強的支持。但是列強憑什么支持曾國藩?

分享至:

歷史趣聞相關

郵箱不能為空
留下您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