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探秘志 > 歷史趣聞 > 正文

漢朝人的后廚長啥樣?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平民建立起來的大一統(tǒng)帝國,也是給中華民族打下最深烙印的朝代,漢人的“漢”字由此而來,“漢族”的名稱也由此而生發(fā)。鼎盛時期的漢朝,經(jīng)濟平穩(wěn)、社會富足。西漢末年,人口一度達到了六千萬,據(jù)1999年聯(lián)合國的估算,那時候的世界人口,也不過三個億而已。

據(jù)《漢書》記載,漢武帝即位的時候,國家的情況非常富足,以至于——

國家亡(無)事,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盡滿,而府庫余財,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腐敗不可食。

 

東漢觀伎畫像磚 國家博物館藏

01

畫像石是怎么來的?

古代中國的厚葬之風(fēng)由來已久,從商朝的商王墓和貴族大墓中的海量陪葬品,到耗時三十八年時間修建的龐大的秦始皇陵,無不體現(xiàn)著古人“事死如事生”的喪葬觀念。

尤其是到了經(jīng)濟富足的漢代,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尊崇儒術(shù)的思想,儒家思想中的孝道更是被人們推崇,為了體現(xiàn)對故去長輩的孝心,厚葬就充分體現(xiàn)在漢代的墓葬中了。

西漢;韬钅钩鐾恋慕痫

漢朝人喜歡圖畫,宮廷的黃門之中有專門的畫師,《漢書·霍光傳》記載:

上乃使黃門畫者畫周公負成王朝諸侯以賜光。

到了東漢,畫室署還有專門的署長。朝廷對圖畫如此重視的態(tài)度當(dāng)然會自上而下影響到百姓,加之前面所講厚葬的社會風(fēng)氣,于是墓葬中的畫像石畫像磚就在西漢的中晚期開始大量出現(xiàn)了。

河南南陽石橋漢畫像石墓透視圖(《漢代畫像石通論》)

這些畫像石出現(xiàn)在了各種墓葬材料上,有西漢初期就出現(xiàn)的石槨墓中的石槨,和后來的畫像石墓、崖墓和畫像石棺、以及畫像石碑,再有就是地面上的墓葬祠堂,和墓葬石闕等等。

四川雅安東漢高頤闕上部分的畫像石

這些畫像石上,雕刻了各種漢代人的生活場景和精神世界,從庖廚宴飲到歌舞百戲、亭臺樓閣到耕種紡織、制鹽釀酒到車馬出行,直到東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媧羽人瑞獸等等。這篇文字,我們就先從畫像磚上的庖廚宴飲圖,管窺一下兩千年前漢朝人是怎么做飯的。

陜西綏德縣四十鋪漢畫像石墓門拓片

02

民以食為天,庖廚宴飲圖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漢朝人也不例外,死后也要盡享美食,庖廚宴飲圖也是墓葬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山東嘉祥宋山出土漢畫像磚拓片,中間層是庖廚圖

這幅圖的中間一層是庖廚圖,左邊是個灶臺,上面坐著兩個鍋,一個人正拿著燒火棍燒火。再看這梁上,掛著豬腿、肉條、豬頭、雞、免子和魚。

廚房里的人都挺忙活,下面中間這個彎腰的女子像是和面的、她上面的那個人在殺魚、最右邊的人拿著刀子的在殺狗呢,旁邊的人正在井邊提水。整個廚房井井有條,畫的應(yīng)該是大宴賓客的時候廚房中忙碌的景象。

 

河南密縣打虎亭一號漢墓中的庖廚圖摹本,左上角兩個架子上掛著各種肉

看著各種各樣的肉,你是不是覺得漢朝人吃得還挺不錯的呢?其實漢代畫像石墓造價都不低,能建造比較奢華的畫像石墓的人肯定不是貧民。

山東宋山漢墓畫像題記中說到了建造祠堂花了兩萬七千錢,而山東武氏祠西闕的題記上記載建造石闕花了十五萬錢,石獅子四萬錢。

而在那個時代,家產(chǎn)十萬就是中產(chǎn)了,所以能建得起畫像石墓的家庭肯定需要有一定的經(jīng)濟實力的。當(dāng)然,宋山畫像石題記中也寫了:“以其余財,造立此堂”,可見那時候的人為了給故去的親人建墓是愿意傾其所有的。

漢朝人愛吃狗肉?

古代的養(yǎng)殖業(yè)沒有我們現(xiàn)在發(fā)達,也沒有激素能夠催動物生長,產(chǎn)量相當(dāng)少。所以能吃到肉絕對是富裕的象征。《漢書·食貨志》里有記載:

雞豚狗彘毋失其時,女修蠶織,則五十可以衣帛,七十可以食肉。

可見,那時候能吃上肉絕對是件幸福且體面的事兒。

山東臨沂吳白莊漢畫像石墓庖廚圖

上圖:一屋內(nèi)二人在灶前燒火做飯;一屋內(nèi)掛著豬頭、豬腿、魚、雞等,柱上拴一犬,正撲食豬腿:右邊有人抬食物和反綁的肥豬,有人殺羊、汲水、剝狗,井旁樹下一牛飲水。

 

圈中的人在剝狗

所以畫像石的庖廚圖上就被刻上了各種肉類,但是,牛和馬在古代是耕作的主要勞動力。所以,豬狗羊、雞鴨和魚就是那時候的主打肉食了,和我們現(xiàn)在不一樣的是,現(xiàn)代人養(yǎng)狗主要是為了得到陪伴,狗肉吃得少了,而漢代卻不然,山東出土的畫像石中,庖廚圖里剝狗圖出現(xiàn)的不少,連西漢的開國元勛樊噲都曾以狗為業(yè),《史記·樊噲列傳》中說:

樊噲,沛人也,以屠狗為事。

由此可見,漢代人的餐桌上,狗肉是比較常見的。

 

山東嘉祥宋山庖廚圖中的剝狗形象

再看看下面這一幅超級規(guī)模的庖廚圖,這是山東諸城前涼臺漢墓出土的畫像石上的,這里面的動物種類可不少,牛也在里面,圖中描繪了各種宰殺場景。

這幅圖很熱鬧,我們先看宰牲的:

 

打狗:一人牽著狗舉著棒子正要打殺;

 

殺羊:兩個人拿著刀,其中一人手握羊角另一手持刀要捅羊的耳根;

椎牛:一人用繩子拉著牛蹄向后拽另個人拿著棰子正要打牛;

 

殺豬:也是一人拉著豬另一人拿著棒子準備先把豬敲暈,地上放著接血的盆,那個時候的豬鼻子更長一些,還滿嘴獠牙,還沒有像現(xiàn)在的家豬馴化得那么好;

殺雞:一人手提一只雞另一只手像是在拔著雞毛,下面放個水盆;

 

殺魚:一人坐在案旁正在用刀切魚。

烤串神器,整點小燒烤

前涼臺漢墓庖廚圖中最有趣的還得是燒烤圖。這幅燒烤的景象很是體現(xiàn)了分工合作的必要性,左邊的這三個人應(yīng)該是在切肉,刷刷刷,都挺賣力的,中間這個端著大盤子的應(yīng)該是在傳肉,傳到右邊這兩個負責(zé)串肉串的人這兒,串好了就可以上架烤了。

坐在烤肉架旁邊的這兩個人正在烤著串兒,其中一個人還在拿著扇子扇著火,旁邊的這個端著盤子的可能是在傳烤熟的肉串。這幅兩千年前的情景,是不是和我們現(xiàn)在的情況如出一轍?

 

山東臨沂五里堡漢墓出土的庖廚圖,下面是燒烤部分

說到烤串的原料,我們現(xiàn)在有很多種,漢朝人也一樣,除了常規(guī)的肉,他們還會吃烤蟬烤鵪鶉之類的,雖然那時候孜然和辣椒還沒有傳到中國,但是也有各種國產(chǎn)調(diào)料的,晉代的《續(xù)漢書》中記載了,“天竺國出石蜜、胡椒、黑鹽”,這些調(diào)味料可能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了中國。

 

陜西綏德四十鋪漢墓墓門豎框畫像拓片

這幅漢畫共六層:第一層是一翼龍,一足踏地曲身向上;二層一人舉刀殺豬;三層一人挑刀宰羊;四層一人在汲水;五層一人席地而坐正在烤肉串,背后掛有羊腿;六層一灶上置釜,一人拿棍爐前撥火,墻上掛滿了豬腿和肉塊;最下一格是玄武圖。

這些燒烤情景還有文物來佐證,那時候的烤爐、烤肉的叉子都有實物留下。

漢釉陶燒烤爐,烤的是鵪鶉和魚 濟源博物館藏

 

漢復(fù)釉陶燒烤爐,烤的是蟬 濟源博物館藏

 

漢釉陶燒烤爐,烤的也是蟬 上海博物館藏

 

 

西漢 銅烤爐和鐵烤叉 南越王博物院

多功能的——大蒲扇

看完了烤爐,我們再說說漢朝人的扇子。我們在圖中看到的扇子,是扇柄在一邊的,漢朝人管這種扇子叫做便面。顏師古在對《漢書·張敞傳》的注解中就說:

便面,所以障面,蓋扇之類也。不欲見人,以此自障面則得其便,故曰便面,亦曰屏面。今之沙門所持竹扇,上袤平而下圜,即古之便面也。

這種扇子功能性很強,可以扇風(fēng)、遮面,還能當(dāng)作禮儀用品。但是這樣的扇子我們現(xiàn)代人是不用的。當(dāng)然,并不是所有的扇子都是炳在一邊,漢代也是有團扇的。

 

馬王堆出土小竹扇 湖南博物院藏

 

馬王堆出土長炳大竹扇

柄長176厘米、扇面寬45厘米,儀仗中使用

湖南博物院藏

柴火灶和蒸鍋不能少

廚房里離不開灶和鍋,咱們再看看漢朝人的做飯家伙事兒。漢朝人用的是柴火灶,灶上還有煙囪。灶眼有一個的,也有兩個的。

做飯既然以蒸煮為主,咱們再看看蒸鍋和煮鍋究竟長什么樣。

西漢陶甑陶釜 上下可以分離 上甑下釜 湖南博物院藏

 

漢灰陶甑 平?jīng)霾┪镳^藏

下面的是釜,可以裝水也可以煮東西,上面的是甑,有孔,像我們現(xiàn)在的篦子,這一套組合成現(xiàn)在蒸鍋的樣子。漢代的時候還沒有炒菜,做飯以蒸煮烤為主。

天然井水,有點甜

做飯必須得有水,而漢代取水自然是用井的。很多漢代的庖廚圖里都有汲水的場景,那么那個時候的人是怎么從井里汲水的呢?

這種井邊的架子叫桔槔,其實就是吊桿,利用杠桿原理,一邊提水,另一邊吊著石頭之類的重物作平衡。

而看山東諸城前涼臺漢墓里的這幅汲水圖,沒有桔槔,但是是有轆轆可以向上拉的,科技又有了進步,這是杠桿和輪軸相結(jié)合了。

這兩幅風(fēng)格相近的都是山東嘉祥宋山出土的。但左邊用的是桔槔,而右邊是轆轆。

03

結(jié)語

這些庖廚圖像只是漢代畫像石藝術(shù)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漢代人的智慧、想象力和藝術(shù)表現(xiàn)力都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漢代人把真實的生活、對生活的期待和對身后世界的良好愿景,以及對神靈的敬重都融入到了畫像石和畫像磚中,才讓我們今天得以窺見他們生活。

請持續(xù)關(guān)注小探君,后續(xù)還會講畫像石中漢代人生活的其它部分。

分享至:

歷史趣聞相關(guān)

郵箱不能為空
留下您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