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探秘志 > 歷史趣聞 > 正文

徐乾學一生壞事做盡,為何康熙偏偏對他情有獨鐘?

有清代許多著名的科舉世家,如果單以名氣而言,昆山徐家若自認第二,那么就沒人敢說第一。他們家三兄弟出了一個狀元,兩個探花,被時人譽為“昆山三徐”。

老大徐乾學、老二徐秉義分別是康熙九年、十二年的探花郎;他們的弟弟徐元文出名更早,早在順治十六年名列一甲一名,被順治帝稱為“佳狀元”。

徐家三兄弟不僅在考場上獲得了名譽,而且他們還都成了康熙皇帝看重的大臣,尤其是老大徐乾學,他雖然沒有像老三那樣官至大學士,但卻最得圣心。

如果看過《天下長河》的讀者,想必對徐乾學其人會有一個大致的認識,該劇中很客觀地描述了徐乾學的為人和作風。不過在正史中,徐乾學更是一個讓人作嘔的無恥小人。

毫無人格可言的徐乾學

徐乾學的科舉之路十分順利,中探花后被授予翰林院編修?滴跏荒觏樚鞎嚕烨瑢W出任副主考,正是他從棄卷中挑出了韓菼,使之有機會參加會試,并在殿試中獨占鰲頭。

該科會試,徐乾學也犯了很嚴重的政治錯誤,他破壞科場條例在副榜中遺取漢軍卷,后被都察院舉報,被處于降一級調(diào)用。

三年后,康熙皇帝為了解決平藩所帶來的巨大財政虧空,出臺了一個“捐納”制度,說白了就是讓那些有錢人花銀子買官。徐乾學家底深厚,他也出了一大筆錢,被吏部官復原職。

回到翰林院后,徐乾學又重新進入康熙帝的視線,一年后被改為左春坊贊善兼日講起居注官。品級盡管不高,但卻因職務之便隨時可以接近皇帝。

徐乾學很會鉆營,也擅于溜須拍馬,不久他被破格提拔為《明史》總裁官,升侍講學士。

康熙一朝最重大的政治任務,就是為了滿清入主中原正名,為他最大的政治理想“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鋪路,修《明史》就是帶著這種特殊使命的。

徐乾學為了康熙帝的政治需要和統(tǒng)治需要,不遺余力地制造各種輿論和理論服務,康熙帝對他的工作很滿意,即便后來屢屢違法亂紀,康熙帝都沒有加以深究。

徐乾學作為臣子,對皇權心存敬畏而一味逢迎康熙帝這都可以理解。但是他在官場上的所作所為,就讓人嗤之以鼻了。

康熙前中期,朝中最大的兩個勢力就是索額圖與明珠,徐乾學為人為官毫無底線,一心只想攀附權貴,是一個十足的投機分子。

起初的時候,他先投向索額圖,被拒之后又投向明珠。到了索額圖失勢的時候,他極力打擊報復索額圖。在各種政治投機中,徐乾學自身也積累了一定的資本,在朝中自成一派。

待明珠受到彈劾后,徐乾學倒戈相向把矛頭指向明珠,在索黨與明黨的爭奪中,徐乾學游刃有余,成了最大的既得利益者。

然而這一場朋黨之戰(zhàn)中,康熙帝才是真正的裁判員,徐乾學充其量不過是一個馬前卒,盡管贏得了圣心,可也招來了朝臣的不滿。李光地就曾評價徐乾學,說他詭異奸詐,是朝中最危險的人物。

康熙二十七年,湖廣巡撫張汧貪腐案發(fā),此案牽扯到很多朝中重臣,包括陳廷敬、徐乾學、高士奇。

根據(jù)后來的調(diào)查,張汧曾給徐乾學、高士奇送過銀子,但他們兩人都是人精,在證據(jù)不足的情況把臟水潑到了陳廷敬的身上。

陳廷敬與張汧是兒女親家,他自己從未收過張汧一兩銀子,張汧與徐乾學、高士奇之間那些見不得人的事,他是看在眼里的。

陳廷敬是老實人,又礙于與張汧的關系,最后受到了嚴厲的處分。徐乾學自然也受到了牽連,他上疏辭職請放故里?滴鯗柿怂恼埱螅是給了他“修書總裁”的頭銜,讓他在家繼續(xù)修史。

壞事做盡卻能安享晚年

徐乾學罷官后仍居住在京城,康熙二十八年,一個叫許三禮的御史上疏彈劾徐乾學。說他結(jié)黨營私,爭權奪利,與高士奇互為表里、招搖受賄,并縱容子侄貪贓受賄,廣占田產(chǎn)。

許三禮這些指證基本上都是客觀事實,可是康熙帝卻有意袒護徐乾學,因為徐乾學正在為康熙帝的“滿清正統(tǒng)”賣力的宣傳,所以康熙想不了了之,同時還警告許三禮不要沒事找事。

沒想到許三禮是個驢脾氣,他經(jīng)過調(diào)查,居然拿出了徐乾學的諸多證據(jù),比如主持鄉(xiāng)試、會試給親戚門生開后門;與鹽商合作,在揚州牟取暴利,同時投資布商、開設銀號;多次通過管家收受不同名目的賄賂,等等。

鐵證之下徐乾學無法反駁,為了躲避風頭,他請假回老家掃墓。康熙帝也給了他臺階下,說他學問淵博,修史有功,準假回家繼續(xù)編書。

徐乾學離京時,康熙帝還親筆書寫了“光焰萬丈”的匾額賜給他,這塊匾額也就成了徐乾學的保護傘。

徐乾學回籍后不到三個月,兩江總督傅臘塔又給康熙上了奏報,指控徐乾學家族多年來橫行鄉(xiāng)里,多有不法,還列出了徐家做下的二十多件壞事。

康熙接到奏報后,仍然是置之不理,并在兩年后準備重新啟用徐乾學。只不過徐乾學此時病重,并在不久后去世。

徐乾學去世后,康熙帝下旨恢復他之前的官職,但是沒有按照慣例給予祭葬,也沒有賜給謚號。或許在康熙眼中,徐乾學也是一個無恥之輩,只不過他生前尚有利用價值,而人死了也就沒必要給他蓋棺定論了。

分享至:

歷史趣聞相關

郵箱不能為空
留下您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