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探秘志 > 歷史趣聞 > 正文

朱棣征漠北有多大收獲(建立了奴兒干都司)

朱棣五征漠北肯定不是沒有意義的,至少還建立了奴兒干都司,但是五征漠北也絕對是好大喜功的。五征漠北的戰(zhàn)斗,至少有兩次半可以說是毫無戰(zhàn)果,剩下兩次半也很難說取得了重大的成績。五征漠北,第四次第五次連蒙古人都找不到,而且因為地源位置的問題,對韃靼的打擊遠大于瓦剌,簡直就是給瓦剌部送嫁衣。我的觀點是與其費時費力的跨漠遠征,還不如向漠南地區(qū)屯田駐兵修要塞城堡,爭取把河套地區(qū)集寧地區(qū)遼河套地區(qū)全部實控化,在明長城北邊在堆一條500里縱深的防線,把蒙古人徹底從肥美的漠南草原擠出去,要為軍事能力平庸的后代做好準備,不是哪個皇帝都有上陣作戰(zhàn)的能力的。

朱棣五征漠北有明確目的,是想徹底剿滅韃靼部后,再重設漠南衛(wèi)所以此來徹底穩(wěn)固邊疆,可結果五次遠征沒能達到既定目標只是重創(chuàng)了韃靼,結果后世之君如宣德沒有趁熱打鐵,反而徹底放棄了對漠南的經營放任瓦刺做大,雖然確實再次削弱了韃靼的力量。例如正統(tǒng)年間對韃靼的幾次北伐都以大勝而終,但使瓦刺尾大不掉局面逐步失去控制,最后導致了土木堡之變。

朱棣打壓住了韃靼的囂張氣焰,在瓦刺和明軍的雙重打擊下,韃靼幾乎就要滅亡,可誰料想仁宣直接放任漠南,放任瓦刺做大,又給了韃靼喘息之機,更是在土木之變葬送一大批人,這下子除了經濟制裁和扶弱抑強相互制衡,就沒有辦法再對草原有更大的控制力。

在朱瞻基時,有機會收復蒙古的,但沒把握住。朱棣把韃靼打殘了,在朱瞻基時,韃靼又被瓦剌打擊,從漠北趕到漠南,阿魯臺猶如喪家之犬,這個時候通過恩威最容易控制韃靼,并扶植一大批死忠分子,然后再利用死忠分子去征服瓦剌。朱瞻基時的蒙古形勢和康熙時期很像,康熙時喀爾喀蒙古被噶爾丹打敗,趕到漠南,康熙抓住機會收服喀爾喀。

朱元璋和朱棣兩代最有為的君主,一個在位三十一年,一個二十二年,雖然不算短,但因為“后繼無人”而顯得太短了。這樣一對比,康雍乾三代的統(tǒng)治竟然長達一百三十四年,清承明制,將君主集權發(fā)展到頂峰,然后這三位明君就能長期執(zhí)掌并主導國家命運,所以清朝統(tǒng)一戰(zhàn)爭和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鞏固也是出奇的長且有效益,不可謂不是天命庇佑。

明朝這個朝代的國運本就是利軍事而不利經濟的,無論如何發(fā)展也不可能像漢唐一樣富裕,就算富裕了也不可能長久,因為大明的國運就是如此,只有像朱棣一樣把重點放在發(fā)展軍事方面才能實現(xiàn)相對太平,而仁宣之治就是逆大勢而為,表面上看起來實現(xiàn)了短暫的富裕,但留給后世的是無窮的禍患。

朱棣五次千里出師御駕親征蒙古,總得來看,在當時確實有效的打擊了蒙古貴族勢力,對中原地區(qū)乃至于內地縱深地帶的侵擾破壞,保障了大明邊境的安寧,有利于促進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fā)展,迫使蒙古貴族勢力,在一定時期內服從大明王朝中央政府的管轄,不敢輕易犯邊,這對于進一步鞏固明朝中央政權的統(tǒng)治地位,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以及保障明朝、蒙古兩邊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都是有著積極作用的。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由于朱棣采取的策略基本上是“以夷制夷”,拉一方打一方,所以收效也是短期的,這也是永樂乃至洪熙、宣德之后邊患此起彼伏,威脅忽高忽低的一個重要原因。

分享至:

歷史趣聞相關

郵箱不能為空
留下您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