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封趙、魏、韓三家為諸侯,標志著戰(zhàn)國時代的正式到來。
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記載的第一件事就是從此開始的:“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
這一事件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晉事件,標志著三個新的國家從晉國脫離處理啊,從法律上正式成為三個獨立的國家,也是春秋和戰(zhàn)國的分界線。
其中提到的魏斯,正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魏文侯,正是由他帶領魏國成為戰(zhàn)國時代第一個崛起的強國,由此也促成了這一劃時代歷史事件的發(fā)生。
魏斯年僅17歲就繼承了魏國領袖。
此時晉國已經(jīng)分裂成了趙、魏、韓三個獨立的國家,晉國國君成了名副其實的傀儡。
魏國雖然獨立,但是處于四戰(zhàn)之地,北面是實力強大的趙國,南面是咄咄逼人的韓國,西面是虎狼秦國,東面是老牌帝國齊國。
而且,魏國的領土東西狹長,被趙國、韓國從中間切割為東西兩部分,甚至許多領土都位于趙、韓兩國境內(nèi),成為隨時都能失去的“飛地”。
魏國面臨的生產(chǎn)環(huán)境極其惡劣,而且實力弱小,稍有不慎,就有亡國滅種的危險。
魏斯非常厲害,雖然年輕,但是頗具雄心壯志,他下定決心要發(fā)憤圖強,改變魏國的面臨的險惡生存環(huán)境。
他拜孔子的親傳弟子子夏(十哲之一)為師,用儒學強大魏國。
儒學在魏國的迅速傳播,使魏國成為了當時華夏文明的中心,為魏國培養(yǎng)了大批經(jīng)國濟世的良才。而子夏的名望,更是將當世眾多一流人才吸引到了魏國。
像儒門弟子曾申、田子方、段干木、公羊高、谷梁赤和魏斯亦師亦友,常是魏國朝堂的座上客,影響了魏國許多決策的制定。而法家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李悝、兵家的杰出代表吳起,也都是子夏最杰出的弟子,在老師的影響下,都來到魏國效力。
而這些人的出身,都不顯貴,背景稀疏平常,例如翟璜是戎狄出身,最終成為了魏斯的相國兼首席謀士,魏國的棟梁之才大多由他推薦而出:李悝和吳起都是來自衛(wèi)國的平民;樂羊、西門豹則是魏國本地的平民,
但是魏斯只重視能力,不看出身,這些人都得到了重用,在魏國大展拳腳,共同支撐了魏國百年霸業(yè)的開創(chuàng)。
這些人才中,尤以李悝的作用最為突出,貢獻最大。
現(xiàn)代人知道李悝的可謂是鳳毛麟角,因為他的名氣只存在于研究歷史的學者圈內(nèi)。但是,如果有人問戰(zhàn)國初期魏國為何能迅速強大,一躍而成為世界老大,學者給出的答案一定是“李悝變法”。
李悝出身于衛(wèi)國平民百姓,在魏國學習儒學,成績優(yōu)異,由于魏斯重用儒家人才,所以從學校畢業(yè)后就進了魏國政界。
李悝深受子夏務實主義的影響,做事踏實,能說更能干,很快在基層扎了根,然后一步一個腳印,由一般小吏逐漸成為上郡的郡守。
上郡緊鄰秦國,經(jīng)常受到秦地軍民劫掠,為了加強守備,他下了一道法令:要求上郡的百姓都要精于射箭,但凡上郡百姓因為是非曲折要求訴訟時,僅憑拉弓射靶,射中的就勝,射不中的敗。
方法簡單除暴,但是上郡的百姓都忙著去練習射箭了,日夜不停。由于人人箭術(shù)高超,屢次大勝秦軍,等到后來,秦人就再也不敢來上郡侵擾了。
魏斯知道后,非常贊賞,屢次召見李悝,和他交流時政,曾問李悝說:“吳國霸業(yè)不為不輝煌,治國有伍子胥,領兵有孫武,西敗楚國,南滅越國,北壓強晉,威震天下,可以說風頭無倆。然而終究逃不過滅亡的命運,從巔峰到覆亡不過十年時間,這是為什么呢 ?”
李悝回答說:“數(shù)戰(zhàn)數(shù)勝。”
魏斯不解,問:“數(shù)戰(zhàn)數(shù)勝,這是國家的福氣啊。怎么能說因此而亡呢?”
李悝回答說:“常年對外戰(zhàn)爭,導致國家窮竭,人民疲敝;常年戰(zhàn)無不勝,導致國君驕橫。驕橫的君主驅(qū)使疲憊不堪的民眾,這是它滅亡的原因。因此國家好戰(zhàn),窮兵黷武,沒有不滅亡的。”
李悝接著說:“所以說強國之道,首在多墾荒田,鼓勵農(nóng)耕,國家的財力便可日漸富足。一旦富足,國強兵壯,則百年霸業(yè)可成。”
魏斯聽了,心服口服,對李悝大加贊賞,啟用李悝為相,實行變法。
在經(jīng)濟上,李悝非常非常重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將它提升到了國家穩(wěn)定的基石地位,開中國重農(nóng)主義先河。重農(nóng)主義,讓魏國迅速積累起大筆財富,國家馬上富強起來。
在政治上,李悝反對剝削,主張無功不受祿,剝奪世襲貴族的俸祿,用來招納四方賢良之土。在這一制度下,無數(shù)出身平民的優(yōu)秀才俊走上了前臺。例如平民出身的西門豹,治理漳河,開荒種地,將人煙稀少,田園荒蕪的鄴城,變成了民富兵強的戰(zhàn)略要地,成為魏國遏制趙國、齊國的重鎮(zhèn)。
為了持續(xù)推進改革,保護改革來之不易的成果,李悝收集了各國的法律條文,匯編成為《法經(jīng)》頒布全國,把改革中成功的經(jīng)驗、做法形成制度和法令,明確為治國的準則,并用作獎勵有功,懲罰過失的依據(jù)。
就這樣,魏國開啟了依法治國的先河,也正式拉開了戰(zhàn)國變法圖強的帷幕,對中國歷史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后來各國紛紛效仿,最終變法圖強成為一股時代潮流。
因此,后世許多學者把這場改革的主要倡導者李悝,稱作法家鼻祖可謂是實至名歸、當之無愧。所以也有人說,李悝首創(chuàng)改革變法,其影響功在千秋。
富國必須有強軍作保障,否則就是為別人謀嫁衣,就像大家都知道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人懷揣巨金,那結(jié)果一定是失金甚至失命。
因此在魏國走上富余之路的同時,建立強大的軍隊,保衛(wèi)來自不易的勝利果實,變得迫在眉睫。
而完成這個任務的就是吳起。
吳起是衛(wèi)國人,是個文武奇才。少年時有志于仕途,四處奔走求官,最終卻一無所獲,遭到通向鄰里的笑話,吳起一怒之下殺了誹謗他的三十多個人,背負特大命案,逃亡到魯國。
不久,齊國攻打魯國,魯軍一路敗退。聽說吳起很有軍事天賦,魯侯就想啟用吳起為將,但是考慮到吳起的老婆是齊國人,又對他很不放心。于是吳起狠心把自己的老婆給殺了,以換取魯侯對他的重用。
吳起帶領魯軍成功擊退了齊國的進攻,但是吳起殺妻求得將位的行徑遭到魯人的厭惡,吳起聽說后在魯國待不下去了,迫不得已流亡到魏國。
魏斯了解到吳起在領軍打仗方面的極具天賦,下定決心用其所長,任命他為上將軍,專門負責魏國的軍事改革。
魏斯的這個決定,讓這個渾身毛病和缺點的軍事天才,終于有了用武之地,而吳起也用他單純的激情,將魏國軍隊打造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的勁旅,也就是名揚后世的“魏武卒”。
吳起將魏國傳統(tǒng)的壇壇罐罐全部打碎,另起爐灶,建立起 “武卒”制度,“武卒”就是常備軍,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支全面職業(yè)化的軍隊。
“武卒”只負責打仗,其他一概不管。將士的腦袋里裝的都是如何打仗,如何打勝仗,如何打漂亮的打勝仗。因此時間越久,“武卒”的軍事素養(yǎng)也越高,一個三年的老兵絕對能夠抵得上十個一般的兵士。
這支部隊盡選全國精英,進入的門檻非常高,要求兵士身穿三甲(脛甲、上身甲、股甲),肩扛長矛、頭帶盔甲,腰懸佩劍,背負二十石重的強弓、五十支箭,半天行走一百里,到了戰(zhàn)場還要能夠即刻投入作戰(zhàn),才算合格。
條件如此苛刻,入選非常不易。但是一旦進入這支部隊,就會享受超級優(yōu)厚的待遇。原來是奴隸的,直接變身平民,實現(xiàn)階層和身份的躍升。原來是平民的,升為富戶,獎勵田宅。不僅如此,一人當兵,全家光榮,不用納糧和服徭役。
可以說能夠加入這個隊伍是既有榮耀又有實惠,而魏國更是舉全國之力供養(yǎng)了這支軍隊。
而隨后的上百年,這支軍隊沒有辜負創(chuàng)立者的初衷,其強大的戰(zhàn)斗力將震懾各國,天下群雄莫敢與之爭鋒。
而吳起也憑此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絕代名將,和孫武并列兵圣。中國兵法史上,“孫吳”流傳百世。
在李悝變法六年之后,魏國國力就冉冉升起,一躍成為當時世界上數(shù)一數(shù)二的強國。隨即,魏斯開轉(zhuǎn)身對外,走上強國擴張之路。
首先向西擴張,公元前419年,魏國派軍西渡黃河,開始逐步蠶食黃河以西的秦國領土。秦人尚武,民風彪悍,以英勇好戰(zhàn)聞名天下,魏國西進,馬上遭到了秦人的激烈抵抗,雙方忽悠勝負。
但是公元前413年,吳起訓練的精銳重裝步兵——魏武卒正式開赴河西,魏、秦戰(zhàn)局迅速改變
戰(zhàn)場上的吳起絲毫沒有上將軍的架子,行軍的時候不騎馬,和普通的士兵一樣負重前行;睡覺的時候隨躺在田埂上,以大地為褥,樹葉為被;打仗的時候,他更是沖鋒在前,第一個突破敵人的陣地。
他和最底層的士兵一起風餐露宿,同甘共苦,舍身忘死,不離不棄。甚至有一次一個士兵的傷口化膿了,吳起竟然親自趴在地上,用嘴給士兵把膿吸出來了。于是打仗的時候這個士兵勇往直前,毫不退縮,最終戰(zhàn)死疆場。
為了激勵士氣,每次戰(zhàn)斗結(jié)束后,都要舉行慶功宴會。安排立上等功的人坐在前排,使用貴重的餐具,品嘗豬、牛、羊各種美食;立次功的人坐在中間,餐具和伙食適當減少;沒有功勞的坐后排,餐具和伙食是最差標準。宴會結(jié)束后,還要在大門外賞賜有功者的父母妻子等家屬。對死難的將士家屬,每年都派使者慰問,賞賜他們的父母。這種獎罰分明的措施,大大激勵了一線的將士,以至于剛發(fā)現(xiàn)敵情,士兵們已經(jīng)自行穿戴甲胄,迫不及待地要求作戰(zhàn)。
吳起可能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但他絕對是一個優(yōu)秀的將軍,他所做所為,完全對得起他的國家和士兵。
在吳起的帶領下,魏軍將士一心,同力用命,終于沖破秦軍西河防線,占領秦國許多土地,隨后魏軍攻入關(guān)中,令秦人舉國震驚。
不得已,秦簡公組織軍民在東部邊境修筑長城,以防備魏軍進攻。這是就戰(zhàn)國時期最早的長城之一,又稱秦東長城。
就這樣,吳起一舉拿下了五百多里的河西之地,而這些地方,早在兩百多年前的秦穆公時期,就已經(jīng)被秦國占有。
隨后,魏斯任命吳起為河西郡守,在此鎮(zhèn)守近三十年,將秦國長期壓縮在華山以西的狹長地帶。
三十年來,秦簡公、秦惠公兩代多次組織軍隊反撲,想要收回失地,皆被吳起所敗。吳起率領魏武卒歷經(jīng)七十二戰(zhàn),創(chuàng)下了全勝六十四,其余八戰(zhàn)不分勝負的奇績。
在魏國咄咄逼人的攻勢面前,秦國面臨滅亡的危險。
魏國擊敗秦國,盡占河西之地,令天下諸侯刮目相看。
三晉中,就連一項強勢的趙國也不得不向魏國低頭,請求魏國幫忙對付已經(jīng)威脅到自身安全的中山國。
中山是由狄人所建立的國家,曾在春秋時期滅亡邢國,殺死衛(wèi)國國君,幸得在齊桓公的大力幫助下才得以復國。
公元前408年,魏斯派大將樂羊借道趙國攻打中山國,整整打了三年,終于將中山國吞并,魏國達到鼎盛。自此魏國由天下居中的四站之地,變成了雄踞中原,制霸四方的戰(zhàn)略要地,魏國的地緣政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公元前405年,齊國發(fā)生內(nèi)亂。魏斯當即會同趙、韓,三國聯(lián)合出兵攻打齊國。
老牌強國在魏武卒面前潰不成軍,被斬首3萬余人,就連齊康公都被魏軍俘虜,齊國被迫割地求和,魏國東部疆域擴大,地緣壓力也得到緩解。
魏斯成為天下霸主,聲望空前,于是聯(lián)合趙國和韓國,要求齊康公向周天子提出冊封三國國君為諸侯,以作為釋放他回齊國的交換條件,齊康公被迫答應。
公元前403年,洛邑城內(nèi)九鼎聲響,周威烈王正式冊封晉國大夫魏斯(魏文侯)、趙籍(趙烈侯)、韓虔(韓景侯)為諸侯國君。從法定程序來說,魏趙韓三國正式成為諸侯。
《資治通鑒》記載的歷史也是從這一事件開始,開篇第一句話即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由此戰(zhàn)國七雄局面正式形成。因此也有觀點認為,從這一年開始,中國正式進入戰(zhàn)國時代。
公元前396年,魏斯去世,國君之位由他的兒子魏擊繼承,史稱魏武侯。
魏國在魏擊的帶領下開始了第二段輝煌的征程,魏國對外繼續(xù)執(zhí)行三晉一體的國策。
公元前391年,為了打擊楚國,魏趙韓三國決定共同出兵伐楚。
聯(lián)軍勢如破竹,相繼攻破楚國北方軍事重地大梁(今河南開封)、榆關(guān)(今河南新鄭東北),攻占了黃河以南大部分楚國疆土。楚國朝堂一片震恐,楚悼王急忙向三晉求和,但是三晉拒不退兵。
楚悼王無奈,又派人向齊、秦求助。秦國為楚國傳統(tǒng)盟國,再加上和魏國的世仇,秦惠公就派兵攻打韓國,從后背牽制聯(lián)軍。
魏國只好回軍救援,這次要不是因為解救韓國,三晉聯(lián)軍說不定一鼓作氣,就要打到楚都了。
公元前389年,借攻韓的余威,秦惠公起50萬大軍開進河西,要畢其功于一役,從魏國手中奪回失去的河西土地。
兩軍在陰晉(今陜西華陰)相遇。戰(zhàn)前,吳起向魏擊請求帶領5萬沒有上過戰(zhàn)場的士兵出征,魏擊答應,并以500乘戰(zhàn)車和3000名騎兵助戰(zhàn)。
就這樣,吳起率領一群初出茅廬的新兵上了戰(zhàn)場。
雖然是新兵,但卻不是孬兵。這些武卒訓練有素、裝備精良、士氣高昂,個個能夠以一當十。他們渴望建功立業(yè)的心如此強烈,以至于一進入戰(zhàn)場就像老虎進了羊群。
吳起親自帶領這群虎狼,反復沖擊秦軍陣地,一次次擊穿秦人戰(zhàn)陣,放肆地收割者敵人的腦袋。
面對如此強悍的敵人,以英勇頑強著成的秦軍也低擋不住,很快失去斗志,像潮水一樣敗退。
以五十萬對五萬,這一戰(zhàn),秦人卻損失慘重。
這一戰(zhàn),成為秦人歷史上最恥辱的一戰(zhàn)。
繼續(xù)沉淪還是知恥后勇?這一戰(zhàn),更為長期以來在西部昏昏欲睡于的秦人,敲響了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