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探秘志 > 歷史趣聞 > 正文

備受爭議的漢武帝,明君與暴君的結合體,但依然是千古一帝

漢武帝的評價從來都是復雜的,如果是在魏晉,南宋,那么漢武就是圣明天子,但在長期和平治世就是暴君。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從來就不是好和壞可以評價的。只能說他很好順應了那個時代,完成了歷史給他的任務。很多后人習慣以自己的腐儒視角去評價漢武帝的一生,尤其是批評漢武帝窮兵黷武的。如果把這些人放在漢武帝那個朝代,他們可能就會和漢武帝一個想法了,那就是對匈奴不得不打。

匈奴常年騷擾大漢邊境,北面不遠的河朔一帶更是直接威脅漢都長安的安全。很多中國人不知道,后世的吐蕃幾次突入唐長安城,唐帝數(shù)次落荒而逃,百姓慘遭劫掠。如果漢武帝時期的匈奴也大舉突入長安城,那么后世是否還有漢族這個概念。

對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這些中國最有名的三個帝王,一生之中大多數(shù)時候都在征戰(zhàn)的事實,我們應該換位思考,因為他們成就了中原王朝的威名,族群的延續(xù)。最重要的,秦漢唐外戰(zhàn)時的國勢是巔峰的存在,外戰(zhàn)結束后的承平時期,內(nèi)斗自耗開始,國力由此轉頹直至消亡。秦始皇首次創(chuàng)立了大一統(tǒng)中國的概念,漢武帝則是強勢固定了大一統(tǒng)中國的概念。尤其是現(xiàn)代中國版圖的底座,就是漢武帝打出來的。

漢武帝是中國帝王中一個承上啟下的關鍵角色,如果他不強勢驅逐匈奴,如果不強勢行推恩令,那么剔除分封制后的漢朝大一統(tǒng)版圖就未必能實現(xiàn)。沒有大一統(tǒng),國家就會再次陷入戰(zhàn)國時代的紛爭,百姓一樣會生靈涂炭,十不存一都是大概率的事情。想想后來可怕的五代十國,就明白大一統(tǒng)王朝是何等的重要。后世的唐太宗李世民美譽度總體高出秦始皇漢武帝不少,也很少有人給李世民扣上窮兵黷武的帽子。但是如果熟讀歷史,會發(fā)現(xiàn)李世民打過的大戰(zhàn),又大大超過秦始皇漢武帝不少,尤其是李世民親自在戰(zhàn)場上拼殺的次數(shù)之多,古今帝王少有。如何公允地評價漢武帝,這是一個痛苦的選擇題。

古代歷史幾千年,戰(zhàn)爭時期遠多于和平時期,這個歷史是有統(tǒng)計的,秦漢唐宋元明清都是如此。拿秦帝國的覆滅來舉例,統(tǒng)一六國的戰(zhàn)爭結束后,秦帝國軍士通過戰(zhàn)爭獲取軍功晉升的機會消失,后期平亂時幾乎看不到秦帝國正規(guī)軍有多大的作為,尤其是駐扎在閩越一代的秦軍干脆自立。在古人尤其是君王看來,帝國最主要的兩件事,是祀與戎,戎也即是兵戈。

中原王朝是農(nóng)業(yè)文明為主體,和北方游牧民族,天然就是敵對關系,換做任何一個君王,外戰(zhàn)任何時候都不是兒戲。怎么打,大打小打,都沒有絕對的模式。漢武帝時期是以漢人為主力在打,唐太宗后期很多是用藩兵在打先鋒,這是李世民天可汗的聰明之處。漢武帝初期時,匈奴占據(jù)河朔一帶,河朔離漢都長安有多近。

重要的是,匈奴真的用騎兵逼近過劉徹的行營。對突厥納貢稱臣,李世民早期就干過,沒必要把李世民拔得太高。劉徹為什么一直堅持打,原因是匈奴不臣服,只想借機緩和意圖再戰(zhàn)。直到漢宣帝在匈奴戰(zhàn)敗稱臣后,就不打了。至于說劉徹把國庫打空了,其實這個結論可以套到很多帝王身上,比如統(tǒng)一六國后的嬴政,比如征服高句麗不成的李世民,比如靖難之役后的朱棣。劉徹不說完人,也不是神,他只是做了一個皇帝該做的,雖然做的不是全對。漢武帝是一個不斷試錯的皇帝,他試錯出了中國版圖的基座,君王道義的邊界。他是一個人不是神,理解這一點就夠了。

分享至:

歷史趣聞相關

郵箱不能為空
留下您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