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責提督地方軍務的清福建巡撫佟國器在南明永歷九年(公元1655年)給清廷的事本中記載了鄭軍一次十分糟糕的軍事行動,那就是攻打漳州府城屬龍巖縣城的行動。事本標注的寫作日期是這一年的四月二十日,而戰(zhàn)斗發(fā)生的時間是二月末。
根據龍巖知縣王有容的報告,來攻的鄭軍是“海逆鄭成功遣逆賊黃廷、萬禮等七偽鎮(zhèn)”同時還有騎兵,王有容說城外的明軍戰(zhàn)馬有數百匹,騎兵個個都是北方人,而且披掛整齊,來犯的明軍規(guī)模“漫山遍野”連續(xù)扎下二十五座大營,看著那叫一個威風無比,但是一打起來,那就原形畢露了。
明軍剛剛圍城之時,汀州守備王文會、王見龍、劉繼道、錢宗、孫洪業(yè)、馬化龍、把總戴濟承、賴丁丘、孫保德與防守游擊王勤、千總李進才率領軍隊出城在鄧圖堡擊敗明軍,殺百人。當然明清時代尤其是清入關早期的一些戰(zhàn)報,殲敵數字只是籠統的說是百人,數百人,或者數千人,我真是特別討厭這種記錄,尤其是在對家找不到對應史料的情況下。這次就是個例子,清軍說殺敵百人,但真正繳獲的只有馬六匹、騾子二匹、大旗十面,六匹馬就說明至少有六個明軍騎兵被殺,是大旗十面是什么旗,什么顏色的,也不記清楚,首級數字也沒有。
到三月初二,明軍在戰(zhàn)場上繼續(xù)拉稀,明軍在預備攻城的時候遭到炮火襲擊,清軍說擊斃200人,出城作戰(zhàn)之時又奪得戰(zhàn)馬兩匹,大旗六面,清軍傷6人,損失戰(zhàn)馬四匹。當然這點小挫折是阻擋不了明軍攻城的步伐的“時賊即于對面山之東、西、南三面遣木柵欄二十五個,立梯二百余個,分別攻打各門。”然后又被炮火襲擊了,此時知縣王有容派出龍巖縣縣丞往汀州求救,最終搖來了汀州總兵標下左右營千總王營國、城守把總穆德功、贛州營守備劉應虎、把總鮑國福。
見到援軍已大集,王有容隨即擬定了作戰(zhàn)計劃“守備王文會、王見龍、劉繼道率兵出東門,防守游擊王勤、千總李進才等率兵出北門。卑職補率鄉(xiāng)丁二百出東門,與汀鎮(zhèn)西向來援之兵丁及贛州守備劉應虎、千總王菅國等約定信號,鳴炮二響,四方吶喊,炮火齊發(fā),通力殺賊”就這樣半夜清軍出城襲營,明軍“死傷不計其數”清軍共計損失戰(zhàn)馬8匹,11人受傷,無一人死亡,很快明軍就撤圍而去。
但很快,幾天之后,戲劇性的一幕就又出現了“三月初七日晚,從龍巖縣敗逃之三千余賊,正欲逃往海上時,為把總謝恒從漳平北門進城,遂使縣城失陷”從龍巖縣撤走的3000余名明軍,在途經漳平縣的時候,清軍把總謝恒“喜迎王師”把明軍請進了漳平縣,同時還有大隊明軍逼近寧洋縣,該縣百姓本來就缺衣少食,又見戰(zhàn)禍將至于是“個個心驚膽戰(zhàn),紛紛跳城,奪門而逃”該縣縣令束手無策。但是明軍并沒有攻打寧洋縣城,還放棄了剛剛占領的漳平縣,為什么呢?根據佟國器的說法“近各城數日間雖有敗散之情,然龍巖、漳平、寧洋雖為漳,州所屬,均因山勢險竣,又遠離漳州,大股賊寇悉去泉州、興化城下,賊恐攻打山城兵力分散,故未敢犯,此三縣故而得全”明軍害怕分散攻打泉州的兵力,所以放棄此三縣。
咱們在看明方史料《先王實錄》翻遍整個永歷九年的記錄,明確動武的記錄只有正月初五的仙游縣城戰(zhàn)役“攻破仙游縣,焚殺甚慘。明兵部尚書唐顯悅之子亦死焉,今藩(鄭經)之外父也”以及七八月份的南北用兵,一支艦隊往北攻擊南直隸,一支艦隊往南攻擊廣東揭陽,我之前的文章均有寫到,在這里就不詳細說了,并沒有鄭軍攻擊龍巖縣城失利的記錄,但這很明顯是不正常的,因為佟國器事本中說來攻擊龍巖縣城的鄭軍是鄭成功麾下的黃廷、萬禮和一個姓陳的將領為主將,當然這個姓陳的人是陳輝還是陳六御就不清楚了。
這一年間的占用最大篇幅的記錄其實是鄭成功和清方官員之間的通信,當然我看完之后覺得國姓爺在信中的用詞那叫一個囂張至極,什么“然守一日則害一日之民命,守一城而害萬命,仁者不為”什么“本藩有舞干之舉,貴鎮(zhèn)(泉州總兵韓尚亮)勿以水山自恃”還有什么“茲大師已臨,貴府能與泉鎮(zhèn)全城而歸,保全數十萬生靈,不惟泉府(泉州知府申偉抱)之任照舊倚仗,并當為貴府稍寬其民力,士民戴德,身名俱泰,豈不休哉?!”還有“聞貴鎮(zhèn)佳兒佳婦合眷悉在溫陵,尤恐城破之時,本藩固愛爾文武等官,其奈兵革之不相識何?貴鎮(zhèn)須為子孫計,其不可死者二也”我倒是想愛護你們這些文官武將,但是就怕破城之后刀劍不長眼!你們得為自己的兒孫考慮考慮!
所以說我一直很奇怪一點,為什么總有人說鄭成功為了自己家族利益和清朝勾勾搭搭,但凡翻開《先王實錄》看一看鄭成功這些所謂的議和信件,然后讀一讀,這些信的主題一個就是“威脅”另外一個就是“你們投降我,好處多多”這像是一個想求和的人的樣子嗎?
反倒是清方的回信相對來說比較語氣平和,比如韓尚亮在一封回信中這么寫道“今藩下取漳下惠,定其屬邑,兵臨泉境,宛誨嘉言,尚亮雖身長百夫,而且無一字,諦聽之余,殊深感仰。且非敢以一旅孱罷之師而拒投鞭斷流之眾,第食人之食,事人之事,枕戈待旦,盡其所職而已,成敗利鈍,豈敢問哉?”國姓爺您說的話真對,說的話真好,但我就是個打仗的武夫,拿人家清朝工資,替人家清朝辦事,其他的事不清楚,我也不敢問。
但在這些相當無聊的信件之中還是可以發(fā)現有關1655年這一整年福建戰(zhàn)局變化的趨勢的,比如韓尚亮“今藩下取漳下惠,定其屬邑,兵臨泉境”這和佟國器說漳州府“近各城數日間雖有敗散之情”是能夠對應的上的,所以說這時候的重點不是漳州府那幾個還在抵抗的縣城,而是鄭成功的老家:泉州府城,所以這三個縣城打下那當然好,打不下也就算了。而且再根據先王實錄來看,龍巖縣城之戰(zhàn)鄭軍損失肯定不會太大,為什么呢?
因為在這場戰(zhàn)斗結束不到一個月之后“剿撫伯周金湯、太監(jiān)劉國柱自行在至州,賫敕印頒發(fā)勛爵。晉封藩主潮王,忠振伯加少師,晉甘輝崇明伯,王秀奇慶都伯,赫文興祥符伯,萬禮建安伯,黃廷永安伯,參軍馮舉人監(jiān)軍御史,藩令受封襲爵,惟潮王辭不敢受”黃廷和萬禮這兩個“敗將”居然還接受了皇帝的冊封。一般來說鄭成功軍隊之中,敗將即使不掉腦袋,那總要失去點什么,比如說官職,但這兩個人不但在此堂而皇之地接受了冊封,而且還在七八月份率領艦隊出擊廣東,足見龍巖之敗并不算太慘,明軍損失最多不過數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