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夏商周斷代工程的階段性報告公布后,美國漢學家倪德衛(wèi)在《紐約時報》上發(fā)表了一篇文章,預測國際學術界將對該報告進行激烈爭議。西方學者普遍否定夏朝的存在,主要原因是缺乏考古證據和相關的史書記載。然而,現代科學研究表明,夏朝的存在是可以通過氣候證據得到證實的,這使得西方學者的懷疑變得站不住腳。
一、西方學者否定夏朝的原因
西方學者否定夏朝的主要觀點之一是缺乏文字記載,沒有發(fā)現刻有"夏"字或夏朝相關事跡的銘文。此外,他們認為《史記》等古代文獻中對商契和后稷超自然誕生的記載是虛構的,推斷夏朝很可能是周人出于政治目的而編造的。然而,現代氣候科學研究的成果顯示,周人并沒有能力編造夏朝的事跡。對夏朝時期氣候的研究與史書的記載高度吻合。
二、大禹治水的氣候依據
距今1萬年前,地球進入末次冰期之后,盡管整體氣候偏干冷,但氣溫開始逐步回升,人類進入了新石器時代,也迎來了快速的發(fā)展。
距今5000年前,當時的氣溫適宜宜人,隨后氣溫持續(xù)上升。1972年,竺可楨指出,從距今5000年到3000年的大部分時期,年平均溫度比現在高出約2度。這說明,五帝時期的出現與氣溫上升密切相關,也為一個個輝煌的時代奠定了基礎。
距今4000年前,堯舜禹時代發(fā)生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洪水。在帝堯時期,"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于是鯀和禹相繼治水長達20多年,F代科學研究證實,當時確實發(fā)生了一場大洪水。
三、氣候學家發(fā)現證據
1、根據氣候演變模型,隨著氣溫逐漸升高,冰川融化和降水增加,河流必然會決溢,引發(fā)持續(xù)多年的大洪水。
2、距今約4500到4000年的龍山文化晚期,比如在河南登封王城崗遺址、河南輝縣孟莊遺址、浙江湖州錢山漾遺址、上海馬橋遺址、江蘇吳江梅堰遺址等地,都發(fā)現了洪水沖毀的痕跡或廣泛存在的灰黑色淤土層,其中梅堰遺址的淤土層厚度可達0.4米至0.9米。這表明,約在距今4000年左右,黃河和長江流域都曾發(fā)生過大規(guī)模的洪水。
因此,這些氣候證據與史書中對大禹治水的記載相吻合,為夏朝的存在提供了支持。夏朝時期正值氣候逐漸變暖、冰川融化、降水增加的時期,這與大禹治水的故事中描述的洪水情景相符合。
四、還有其他一些與夏朝相關的考古證據
例如,在河南鄭州二里頭遺址和陜西渭南西莊頭遺址等地,發(fā)現了與夏朝文化相一致的遺物和建筑結構,這些遺址的年代與夏朝相吻合。這些考古發(fā)現提供了物質文化層面上的證據,支持夏朝的存在。
盡管夏朝的歷史存在曾受到質疑,但現代科學研究通過氣候證據和考古發(fā)現,為夏朝的存在提供了一定的支持。然而,關于夏朝的具體歷史細節(jié)仍然存在爭議,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來完善我們對夏朝歷史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