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從小時候就表現出聰明可愛、好學上進的天賦,贏得了大臣們的一致贊譽,也讓李世民備感自豪。作為長子,他在八歲時便被立為太子。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各種因素的影響,李承乾的性格逐漸發(fā)生了變化。他不再保持聰慧好學的品行,開始表現出陽奉陰違、行為不端的特點。同時,他變得敏感多疑,經常產生派人刺殺他人的念頭。人們常說:“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李承乾作為太子,還未等到災殃降臨,便因為自己的行為被李世民廢黜了太子之位。與此同時,鮮為人知的第九子李治卻因此“撿了個大便宜”。
大唐武德二年,長孫皇后在產房里迎來了一個嬰兒,名叫李承乾。這位嬰兒是李世民的長子,自出生之日起,就備受期望,因為他是太宗的嫡長子。
不到兩個月后,李世民即位為唐太宗,改元貞觀,同時封李承乾為太子,時年僅8歲。李承乾自幼聰明好學,具備卓越的品質,歷史記載中贊揚他的聰明、善良、美麗的外貌以及仁孝等優(yōu)點,這些特質讓他成為了一位杰出的太子,也令李世民感到欣慰。
李世民為了培養(yǎng)他的兒子作為繼任者,為太子選擇了杰出的老師,包括李綱、房玄齡、魏征等初唐名臣,讓他們精心教導太子。在早期,李承乾非常尊重老師,表現出穩(wěn)重的性格,李世民也常將一些朝政事務交由他處理,而他也能夠勝任得體。
從貞觀十年開始,李承乾的性格發(fā)生了巨大改變,許多史書記載了他不利的行為。原本穩(wěn)重懂事的太子突然變得乖戾,做出了許多不理智的行為。他開始縱容男寵稱心,甚至與之共進晚餐,同床共眠。這種行為激怒了唐太宗,導致了稱心的死刑。李承乾受到了重大打擊,甚至在宮中掛起了稱心的畫像和雕像,供人膜拜。此外,他表現出反叛無道的傾向,不再尊重老師的建議和批評,反而對他們愈發(fā)憤怒,甚至試圖殺害老師張玄素。
更為嚴重的是,他常常在東宮模仿突厥人的行為,公然發(fā)表極端言論,表現得越來越放肆和瘋狂。這種巨大的性格變化使得他與早期穩(wěn)重的太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太子失去皇位的直接原因是他懷疑自己的弟弟李泰對太子之位構成威脅,并試圖刺殺他,以及他自己企圖逼宮謀反。
盡管李承乾是長孫皇后所生的嫡長子,但還有兩個同母的嫡子,分別是三子李泰和九子李治。在貞觀十七年,李世民對三弟李泰非常寵愛,這種寵愛在李承乾看來是危險的信號。
李承乾自知自己的不端行為讓李世民失望,擔心一旦自己被廢黜,下一個太子很可能是李泰。為了維護自己的太子地位,他不顧手足之情,決定采取行動,派人刺殺李泰,消除對自己的威脅。然而刺殺未能成功,李承乾越想越不安,害怕李泰向李世民報告,進一步使自己失勢,也擔心一旦李世民知情,不會輕易放過自己。因此,他決定效仿父親,試圖逼宮。
雖然他的謀反行為遭到了鎮(zhèn)壓,這本來是一個嚴重的罪行,但由于他是李世民的長子,李世民還是選擇了廢黜他的太子地位,將他貶為庶民。與此同時,涉及其中的大臣也被處死,使得這一事件暫時平息。
這次事件讓人不禁回想,一個孩子怎么會變成這樣呢?或許最大的原因是太子這個身份所帶來的巨大壓力。李承乾在八歲時就被迫承擔太子的身份,當時他的父親剛剛登基,而大唐初期國家局勢并不穩(wěn)定,貞觀盛世的創(chuàng)建也是后來的事情。作為一個年幼的孩子,被迫扶上太子之位,面臨著父親和大臣們巨大的期望,同時他的“腿疾”成為了他的軟肋,使他感到更加壓力巨大。與此同時,其他孩子對他的嘲笑和冷嘲熱諷也加劇了他的心理問題。
這段歷史故事告訴我們,一個孩子承受過多的壓力和期望可能會導致心理問題的出現。同時,父母的明智選擇和引導對孩子的成長也至關重要,李世民的決策是為了確保家族和國家的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