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有一道永不磨滅的傷痕,這一傷痕的名字,為圓明園。圓明園又稱為圓明三園,是清代大型皇家園林,坐落于北京西北郊,被譽為“萬園之園”,被雨果譽為“理想與藝術的典范”。然就是這樣一座中國人的驕傲,東方的凡爾賽宮,在1860年的一場大火中付之一炬,只給后人留下一個遺憾,一個傷痛的記憶。圓明園的毀滅,不只是國人心中的傷痛,但凡是有點良心的外國人,都會對侵略者的野蠻行徑感到憤怒,但無論如何,圓明園最終只剩下一片殘垣斷壁了。
有的人會有這樣的疑惑:圓明園被燒毀這么多年,難道就沒有想過修復嗎?其實早在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之后,滿目瘡痍的圓明園矗立在北京西郊,也成為了清朝皇室心頭永遠的傷疤,而清朝皇室一直有重修圓明園的想法。但重修圓明園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而清朝皇室那時候已經(jīng)是無暇顧及,所以圓明園的修復工作一再擱淺。時至今日,距離圓明園被焚燒,已經(jīng)過去了一百多年的時間,漫長的一個多世紀過去了,人們對于圓明園的好奇從未停止,而圓明園的修與不修,一直是一個帶有爭議的話題。
圓明園是否要修復?
一直以來,關于圓明園修復這個中心議題上,可以分為三種不同的意見,即“廢墟派”、“整修派”、“生態(tài)派”。“廢墟派”就是反對圓明園的修復,他們普遍認為,廢墟也是一種美,而圓明園的可貴之處就在于它是一片廢墟。“整修派”,也就是主張修復圓明園的一派,但在他們內(nèi)部又有不同的想法,一是完全修復,另一個就是部分修復。“生態(tài)派”則主張修復圓明園的山行水系、植物等等。值得一提的是,無論這些派別如何爭論,我們確實有緩慢的對圓明園進行修復。
“修復1860”
近些年來,圓明園遺址考古不斷的出土大量瓷器、琉璃、石刻等文物,對圓明園遺址的考古工作,早在1996年的時候就已經(jīng)開始了。圓明園遺址考古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盡可能地從遺址中出土文物,列強在對圓明園進行搶奪的時候,可沒有那么仁慈,這一片土地下埋葬的,是被列強所毀壞的文物。在圓明園被焚毀的百年之后,人們做好了心理準備,去挖掘圓明園遺址下的文物,沒想到挖掘的成果,頗為震驚,僅僅是瓷器碎片,就挖出了10萬多塊,可想而知圓明園焚毀之前的豪華程度。
為了對這些遺址中出土的文物進行修復,專家于2019年啟動了圓明園“修復1860”工作,雖然這一項工作并非是對圓明園遺址進行修復,不過能夠尋回一百多年前的丁點記憶,已經(jīng)足以。10萬多片瓷器碎片,修復人員在地上一片一片地尋找與之對應的,再將其拼湊起來,這是一項艱難的工作。滿地的碎片,可以推想圓明園當時的遭遇,而這一次的修復工作,僅僅只修復了6件精品瓷器。
修復專家:我們需要錢
文物修復一直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一個文物修復師,要具備多門學科的專業(yè)知識,而文物修復的過程本身就是枯燥而乏味的。先不說工作本身,修復一件文物,要經(jīng)過多個過程,圓明園找到的這10萬塊瓷器碎片,為什么只修復了6件?就是因為這個過程要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就連修復專家自己都說:我們需要錢。有的人覺得,為什么一定要修復這些文物?要知道,每一件文物都有其存在的意義,這些都不是金錢能夠衡量的,所以即便時間漫長了些,我們只要知道,它能夠重現(xiàn)人間,那么就算時間長,我們也是能夠等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