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昭昭,故國有明”。
大明是中國最后一個漢族大一統(tǒng)政權(quán),也是中國最后一段強盛的余暉。
因此,不論是在過去還是現(xiàn)在,明朝在咱們中國人的心中,都有一種特殊的情懷。
為什么明朝的地位,在歷史上如此重要,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統(tǒng)一”。
如果往前追溯,你會發(fā)現(xiàn)在除了明朝之外,離我們最近的漢族統(tǒng)一政權(quán),居然已經(jīng)遙遠至唐代了。
而直到元朝末年,出現(xiàn)了一個開局一只碗的叫花子。
他在神州陸沉了將近百年的時候,從零開始,一步步收復(fù)了漢人丟失100年的江南。
收復(fù)了宋朝丟失200多年的中原,甚至把晚唐時期,已經(jīng)被胡人政權(quán)占領(lǐng)的遼東地區(qū)、燕云十六洲、河套地區(qū)等全部又收入囊中。
可以說,明朝的建立完全是在一切皆無的基礎(chǔ)上,重新恢復(fù)了以中國華夏為主體的亞洲朝貢體系、重塑了東亞漢文化圈。
這就是明朝至今依舊被人懷念的原因之一。
它或許不如唐朝疆土遼闊,也或許不如宋朝文化鼎盛。
但是這并不能撼動它獨特的地位,也不能夠把它的輝煌從記憶中抹去。
如果你見過《明憲宗元宵行樂圖》,那么一定會被那個年代的習(xí)俗和熱鬧所折服。
不過今天要講得事情,雖然也發(fā)生在元宵節(jié),主角卻并不是明憲宗,而是他的祖輩——永樂大帝。
明朝的統(tǒng)一事業(yè),一直持續(xù)到明成祖朱棣時期。
面對著不斷擴張的領(lǐng)土,永樂皇帝曾在元宵節(jié)當(dāng)日出了一個對聯(lián),以彰顯國家的鼎盛未來。
而面對這樣一副意義特殊的對子,下面的臣子居然無一人敢作答。
最后,還是一個6歲孩童對出了下聯(lián),讓朱棣龍顏大悅。
01遷都北京
公元1402年,在靖難之役中,大獲全勝的朱棣坐上了皇帝的寶座,而榮登大寶后的他第一件事就是要遷都北京。
朱棣的舉動,可謂是讓所有人出其不意,要知道都城是一個國家的命脈。
也是一個政權(quán)的主心骨,一旦貿(mào)然隨意變動,輕則朝政不穩(wěn)、重則天下大亂。
但是很明顯,朱棣這次是認真的,同時他做出遷都的決定也并不是突發(fā)奇想,而是經(jīng)過了深思熟慮后所采取的舉動。
首先,朱棣在當(dāng)皇帝之前是“燕王”,封地就在北京城。
可以說自己培養(yǎng)的全部政治班子這時候都在北京扎穩(wěn)了腳跟。
如果把大本營移動到北京,那么對鞏固政權(quán)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并且朱棣這個皇位來得名不正言不順,南京的大臣班底,過去全部是朱允炆的臣子。
如今面對自己這個謀朝篡位的皇上,這些大臣當(dāng)中肯定有不會信服者。
其次,南京的地理位置,同明朝所面臨的戰(zhàn)略情況不符。
南京雖然物產(chǎn)豐富、春和景明,而且坐擁長江,能夠起到進可攻退可守的作用。
可是,南京最大的問題卻無法解決,那就是太靠南方了。
朱元璋早年的主要威脅是北方的元朝政權(quán),所以南京對于朱元璋來說是一個絕佳都城。
可是到了朱棣一朝,明朝的威脅,從元朝變成了退居最北方的北元等游牧政權(quán)。
因此,明朝初年為了維系和平,會在北方駐守大量軍隊,這樣無疑對國家是一種巨大的消耗。
如果把都城遷移到北方,那么也能夠更有力量去對抗北方游牧,也避免了“天高皇帝遠”的尷尬處境。
因此朱棣出于種種考慮,決定不顧眾臣的反對一意遷都。
最后經(jīng)過了多年準(zhǔn)備,國家的政治中心從南京城移動至北方。
然而,就在朱棣以為隨著都城的變化,一切終將塵埃落定時,一場大火卻差點兒打碎朱棣的美夢。
原來,就在遷都后的一個月,朱棣為了慶祝遷都,成功舉辦了一場盛大的宴席。
不僅百官命婦們皆盛裝出席,朱棣本人也攜眾皇族一起出場。
然而就在一片熱鬧聲中,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卻徹底攪亂了宴會的喜慶。
北京的氣候干燥火苗,很快從宴會上蔓延到了附近的宮殿中。剎那間,幾座巍峨的宮殿就在熊熊烈火中燃燒。
雖然最后在下人的努力下,這場大火被撲滅了,沒有造成什么人員傷亡,可是朱棣的心里還是泛起了隱隱約約的不安。
畢竟自己在反對聲中遷都,已經(jīng)是人心不穩(wěn)了。
此時出了這種事情,會不會真的是老天爺在提醒他,讓他不要如此沖動?
畢竟在幾百年前,那個科技并不發(fā)達的年代,人們沒有什么“相信科學(xué)”的觀念。
像是各種天災(zāi)人禍,都會被認為是上天的指引,所以不光是朱棣,文武百官乃至全國百姓都開始議論紛紛。
時間就這樣來到了元宵節(jié),明朝的習(xí)俗同如今類似,到了元宵之類的重大節(jié)日。
不僅大家要食元宵、看花燈,還會猜謎語、對對聯(lián)。
因此整個北京城都被一片喜悅所籠罩著,城中也裝飾著各種五顏六色的花燈,人們在節(jié)日這天紛紛出門游玩。
就連久居深閨的婦人,也都穿上了“白綾襖”、“藍緞裙”,來到橋上走百病,祈求未來康健。
在如此良辰美景下,朱棣也走出了皇宮,望著一片熱鬧場景,朱棣突然笑著對身邊人說道:“今日元宵,咱們也來湊湊熱鬧,我這里出一個對聯(lián),如果有誰能答上來,我必定重重有賞。”
身邊的宦官聽了,忙豎起耳朵等待皇帝下一步的動作。
只見朱棣一邊望著皇宮外的一片祥和,喃喃自語道:“明朝是定然要統(tǒng)一的。”
接著他轉(zhuǎn)過頭,對旁邊人說道:“燈明月明,大明一統(tǒng)”,之后便讓宦官把對聯(lián)傳達給底下的大臣和百姓。
而這幅對子一出,那些往日精明的大臣,此刻卻默不作聲。
因為他們知道皇帝這是還沒放下那場大火,此刻如果對得不好,觸怒了皇帝,那么別說自己,九族的頭或許都不夠砍得。
于是一時之間,群臣鴉雀無聲,都祈禱不要把皇帝的怒火燒到自己身上。
而朱棣左等右等,見大家都沒有反應(yīng),神色也愈發(fā)凝重起來。
雖然這個對子不僅說給了大臣們聽,還張貼到了城中給全城百姓看。
可是要知道,大臣們早年都是日夜苦讀才得以中舉做官的,文采自然非凡。
而城中的百姓多為販夫走卒,平日里大字不識一個,更不可能對對子了。
如今大臣們對不出來,朱棣也沒把希望放在百姓身上,最后朱棣只能嘆了口氣,興致缺缺地準(zhǔn)備返回宮中。
這時候一個下人忽然來報,北京城中一個小孩子說,自己可以對出皇帝的對聯(lián)。
而這個小孩子,就是有著“神童”稱號的彭寅山,朱棣見狀,便讓人把彭寅山帶了上來。
只見眼前的這個孩童衣著樸素,看起來和大街上的小孩沒什么兩樣。
朱棣便也對這個孩子沒有抱以什么期望,只是對他說道:“如果你對出來,我重重有賞,對錯了,我也不會懲罰你。”
而只見彭寅山轉(zhuǎn)了轉(zhuǎn)眼睛,接著道:“我能給出陛下下聯(lián),那就是,君樂臣樂,永樂萬年!”
不得不說,彭寅山的對子果真是精妙絕倫,不僅平仄合理,還直接拍了皇帝的馬屁。
朱棣聽了也自然是心花怒放,連忙讓手下賞賜彭寅山黃金百兩。
就這樣彭寅山,憑借著一個對子名聲大噪,更是坐實了“神童”的稱號。
02結(jié)語
或許是因為這個對子給了朱棣一針強心劑,之后的朱棣一直沒有放棄對北元政權(quán)的征服。
在他的統(tǒng)治下,整個明朝安居樂業(yè)、欣欣向榮,中國在他的治理下迎來了又一次高峰。
彭寅山雖然得到了皇帝的嘉獎和重視,然而在他長到14歲那年,突然生了一場重病,撒手人寰了。
只能說天妒英才,沒有什么事情是圓滿的。
哪怕如同彭寅山一樣聰慧,卻依舊逃脫不了死亡的威脅,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