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考古發(fā)現(xiàn),殉葬制度于歷朝屢見不鮮。
無論是史前早期誕生于黃河流域的人類文明,亦或是夏商周乃至漢唐及明清,挖掘出的墓葬群中,許多都出現(xiàn)陪葬者的骸骨。
并且,經(jīng)過專家鑒定,不僅有死殉,還有更為殘酷的活人陪葬......
那么這些鮮活的生命,被趕入墓中大約能活多久呢?
通常認為,采用人殉是在墓主死后,跟其一塊被掩埋在墓碑里。但除了這種較為常見的同時入葬方式以外,另有兩種:早于墓主跟晚于墓主。
具體進入墓穴的時間不一,存活時間也會相應出現(xiàn)一定的變化。
先來看跟墓主同時入墓穴,由于古人堅信肉體雖死亡,但靈魂依然存在,所以墓里不僅有金銀古玩及字畫等陪葬品,往往還會放些許墓主生前最愛的食物。
好比當今許多博物館展出的古早肉串、器皿中的糧食作物等。
人活著必不可少三大要素,分別為空氣、水跟食物,龐大的墓葬群,內(nèi)里包含的氧氣并不少,基本足以支撐活人的需求量,只剩缺水這一條。
根據(jù)研究,人只吃飯不喝水的情況下,大約7-14天就會死亡,所以跟墓主同時進入墓穴的活人,頂多活半個月,因為食物里還鎖有少許水分及養(yǎng)分。
而早于墓主跟晚于墓主的活人,存活時間會比同時入葬更短一些。
原因在于,前者一般被當作“祭品”,也就是人牲。
跟人殉們的身份是妻妾、親切仆從乃至寵信大臣不同,人牲往往地位極低,很多都是無辜百姓或本就犯事的死刑犯。
目的為祭祀神鬼,就跟人類早期逢年過節(jié)會用牲畜祭天的意義類似。
那么他們進去的時候,要么就是陪葬給墓主的食物尚未安置,要么就是早已腐壞,或被同時入葬的活人吃光了。
——畢竟對于講究“侍死如生“的古人來說,打理身后事可是非常認真的,絕不會提前把陪葬食物安放進去,不然待墓主進去,就吃不到新鮮的了。
食物跟水都缺乏的情況下,人基本活不過七天,若再飽受驚嚇,身體狀況出現(xiàn)一定問題的話,那三天就差不多了。
以上,是屬于刨除人性在生死面前的求生欲來分析的。其實真正墓葬里面,往往會出現(xiàn)令人觸目驚心的場景......
考古團隊在挖掘墓葬時,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除了墓主以外,其他骸骨也少見完整,甚至一度被當作“人骨位置結(jié)構(gòu)異常”來專門研究其中原因。
當時首先排除的是:天生如此,或是遭受到動物啃咬。
因為人殉名單里,哪位親屬若本身缺胳膊少腿,也有可能發(fā)生,但絕無可能歷代數(shù)千年的墓穴里,十有八九的殉葬之人都天生殘缺。
而作為陪葬品的牲畜,基本都是死的。
——目的是為供給墓主在另一個世界享用跟祭祀神鬼,不會放活的猛獸入墓葬,不然把墓主從棺木里刨出來吃了,就難辦了。
墓穴又封閉的嚴絲合縫,墓口連資深盜墓賊都得帶著工具才能入墓,動物們也進不來,并且從骨骼斷除的痕跡鑒定,也不是由猛獸的爪牙撕咬而成,所以就排除掉這個可能。
通過痕跡結(jié)果,一個殘酷血腥的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那就是,這些骨骼大多被劈砍過,說明陪葬入墓穴的活人們,在死亡籠罩的巨大恐懼下,就用各種武器陪葬品,開始了互相攻擊與相吃。
這是一個多么絕望又無序的世界,既像被美式恐怖片氣氛包裹的大逃殺,也充斥著黑暗叢林法則,但有了人體中的血液作為水源,軀干當作食物,那存活時間就難以估量了。
身強體壯勇不可擋的勝出者,可以在墓穴里長期的活下去......
這也就解答了一個問題,很多墓葬中挖掘出來的骸骨,專家們發(fā)現(xiàn)他們的死亡時間相差甚遠,其中有不少都是非正常死亡,一度時間差都能隔幾年之多。
但那些骸骨死亡時間相隔二百年乃至更多的,則肯定不是都來自陪葬的活人,估計不少是前來盜墓,卻意外斃命于地下。
因而推測有經(jīng)驗的盜墓者,也都不敢去挖入殮不久的墓穴,并非技術(shù)不支持,而是怕下地之后遇見活人陪葬中的幸存者,能在這般血腥無情環(huán)境活下來的人,都是養(yǎng)蠱里的“蠱王”。
看似還有一口氣,卻遠比地獄惡鬼要來得恐怖,盜墓者分分鐘都能被反殺,成為一頓美餐。
正因太過驚悚,人殉制度一直被攻伐不止。
歷代學者及思想家,皆希望能制止這種殘酷事件的發(fā)生,因而縱觀數(shù)千年歷史,人殉經(jīng)歷過三個階段,那就是早期的極度野蠻,中期人殉被人俑替代及晚期的再度復蘇。
從史前人類文明到商周時期,人與人之間處于強者為王的叢林法則,通過武力建立部落從而構(gòu)建城邦的特權(quán)階級,輕而易舉就能掌控他人的生死,只為達到自己地下也能統(tǒng)治萬民的心愿。
作為祭品存在的人牲,在這些人眼里壓根無法提平等,就跟牛羊的地位是一樣的,直接就被驅(qū)趕進墓穴。
相比之下,死殉還能舒服一些,起碼伸頭一刀縮頭一刀落一個痛快。
而活人殉葬就是綿延不絕的痛苦,簡直能開啟人活著最恐怖的極致模式,估計膽子小一點的,不被其他人吃了,也都能嚇得立刻咽氣。
哪怕是親眷及仆從,被當作墓主在另一個世界的陪伴者,也幾乎不會被詢問意見,除了少數(shù)真愛無敵,覺得對方死了,自己也不獨活,主動請纓要陪葬的,大多就被動決定了未來。
但身份是陪伴墓主的人殉,基本不會采用活殉,而是先處死,再跟著一塊入殮。
史書上記載:除了用白綾勒死以外,還有被灌水銀等,安置的墓室也是墓主的附近,所以考古發(fā)現(xiàn)這些骸骨都保存的相對完整。
就算也有骨骼位置異常情況,經(jīng)鑒定:也都是尸骨白骨化以后,遭到擠壓折疊所致,推測是盜墓者翻動陪葬品時,將骸骨折斷。
待到了春秋時期,由于多種思想蓬勃發(fā)展,對于人殉制度的爭議就日漸喧囂,礙于輿論壓力,特權(quán)階級開始不敢再如奴隸制時那樣,肆無忌憚的用數(shù)百人殉葬,而是采用跟人一比一復刻的人俑來替代。
畢竟生死觀早已根深蒂固,他們深信不疑死后世界的存在,為了能在肉體亡故后也擁有生前的一切,又能宣揚自己的仁慈,就選擇了人俑,好似是做出了一個極大的讓步。
孔子就對此種做法嗤之以鼻,表示“始作俑者,其無后乎”,認為就算拿人俑殉葬,都是斷子絕孫的損事,就跟沽名釣譽的修行中人,把豆腐雕成紅燒肉來吃一樣,核心還是想拿人來殉葬,只是做不了的退而求其次。
掩耳盜鈴終歸不是長久之策,除了早期的秦獻公是發(fā)自真心認為人殉殘忍,明文下令要禁止之外,此后的秦國君主,則又采用人殉。
昭襄王的母后宣太后,更發(fā)話要讓面首魏丑夫給自己殉葬,好在經(jīng)人勸解,最終宣太后放了他一馬。
秦國一統(tǒng)之后,不再用顧及更多他人的眼光,從而表達仁慈來吸引人才,人殉愈演愈烈,到給秦始皇修墓,更狠辣到連工匠都不讓出來,把墓道關(guān)閉,生生把人困在里面。
西漢劉向因要給漢成帝諫言廢黜殉葬制度,擺事實講道理,舉出為始皇帝殉葬人數(shù)高達萬計。
三國魏晉至南北朝,人殉逐漸不再是主流,薄葬開始興起,直到唐宋又再度出現(xiàn),但作為祭品的人牲已經(jīng)十分少見,大多都是親近妃嬪被當作人殉。
對外公開的理由,基本都是自愿,可許多則被處死陪葬入墓。
明前期人殉又得到推崇,朱元璋的次子早逝,他下令讓其兩位王妃生殉,待本人離世時,僅明文記載的殉葬妃嬪就有40余人,朱棣死后的殉葬妃嬪也有30多人。
但朱棣的妃嬪殉葬方式為死殉,先給吃一頓催死飯,再自行上吊或勒死,直到明英宗才云開霧散,因他飽經(jīng)人世間的辛酸苦辣,不忍殉葬這個殘忍的制度,就下令廢止。
清朝也殉葬了一段時間,努爾哈赤死后,阿巴亥遵遺囑殉夫,因當時有規(guī)定,丈夫死后,必有一妾要殉葬,直到康熙才廢止。
終于,封建王朝的專制被打破,人民因新中國的建立開啟了新的生活,數(shù)千年夢寐以求的人人平等與尊嚴,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科技的發(fā)展,看待世界跟生死的角度也發(fā)生了變化,雖然仍會對故去的家人悲痛懷念,可迷信死亡與另一個世界,卻已跟著歷史被鎖進塵埃中。
綜上所述,古代活人陪葬時,進入墓穴的活人具體能活多久,分為理論跟現(xiàn)實兩種答案。
從理論上來說,跟墓主同時入墓的能活得相對久一點,大約在7-14天不等,原因為陪葬食物中富含一定的水分跟營養(yǎng)素。
而早于墓主,或晚于墓主入墓穴的,則活得短一點,頂多不超過七天,理由是食物還未安放或已腐敗。
但從現(xiàn)實角度來說,則活人殉葬的存活時間難以估算,因為從骸骨殘缺痕跡鑒定來看,他們許多都是非正常死亡,遭受到劈砍,那大有可能在墓穴中互相殘殺。
有了血液當作水源后,則生存時間就看陪葬人數(shù)了。
看完以上,我們也不難理解人殉制度一直遭受到口誅筆伐,歷朝歷代也爭議喊著要被廢止,比較著實狠辣殘酷到極點。
尤其是早期大批的活人殉葬,墓道關(guān)閉后,一個地獄就此展開,人在極端情況下會喪失所有人性,不擇手段的只為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