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探秘志 > 考古發(fā)現 > 正文

世界級重大考古發(fā)現,更多細節(jié)揭秘!

深海之下,千百年前的歷史靜靜封存;空寂之藍,失落的海底遺珍驚艷時光。

5月21日,國家文物局、海南省人民政府等單位在三亞發(fā)布我國深海考古工作取得的重大進展——在我國南海西北陸坡約1500米深度海域,發(fā)現兩處古代沉船,初步判斷為明代正德年間(1506年—1521年)和明代弘治年間(1488年—1505年)的沉船,文物數量超過十萬件,堪稱世界級重大考古發(fā)現。

本次深?脊虐l(fā)現有何亮點?

考古學家如何借助前沿科技

潛入海洋深處?

如何對沉船及出水文物

進行保護和修復

……

在水下考古工作者的孜孜追尋中

更多“沉沒的歷史”

逐漸浮出水面

“這是世界級重大考古發(fā)現”

5月20日,蔚藍的海面上,紅白相間的“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緩緩沉入水下。

向下,再向下!“深海勇士”號來到南海西北陸坡約1500米深度海域,在一號沉船核心堆積區(qū)西南角,伸出靈活的機械臂,將沉船水下永久測繪基點布放于此,并進行搜索調查和影像記錄,正式啟動了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古代沉船遺址的考古調查工作。這一測繪基點將成為今后開展水下考古記錄發(fā)掘的基準。

時間的指針撥回到5年前。2018年1月,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與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共同設立了深?脊怕摵蠈嶒炇,當年4月在西沙北礁海域首次實施了深海考古調查。

2022年10月23日,在中科院戰(zhàn)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支持下,基于前期相關海底探測結果,“深海勇士”號在進行第500潛次時,發(fā)現了南海西北陸坡兩處大型海底沉船遺址。

國家文物局考古司司長閆亞林介紹,這兩處沉船遺址的其中一處,有多個疑似被船艙分隔開的成堆文物,最大高度達3米多,文物以瓷器為主,散落范圍達上萬平方米,推測數量超過十萬件,根據出水文物初步判斷年代為明代正德年間(1506年—1521年),定名為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沉船。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沉船遺物。新華社發(fā)

根據前期考古勘探發(fā)現,一號沉船的瓷器以窯口分,有景德鎮(zhèn)窯、龍泉窯等;以釉色分,有青花、青釉、綠釉、白釉、琺華彩等;以器形分,有碗、盤、罐、瓶、杯等。

另一處遺址發(fā)現大量原木,尺寸相近、碼放整齊,大多經過簡單加工,初步研判沉船是從海外裝載貨物駛往中國的古代船只,年代約在明代弘治年間(1488年—1505年),定名為南海西北陸坡二號沉船。

南海西北陸坡二號沉船遺物。(國家文物局供圖)

通過對提取的一件原木木材進行鑒定,結果為柿樹科柿樹屬。經綜合研判,二號沉船發(fā)現的大量原木可能是我國海外貿易往來中進口的重要物品。

一號沉船的遺物以外銷的瓷器為主,二號沉船遺物以從海外輸入的木材為主,兩處沉船年代相近,相距僅十多海里。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唐煒說,這是我國首次在同一海域發(fā)現出航和回航的古代船只,充分證明了這一航線的重要性和當時繁盛的程度,有助于深入研究海上絲綢之路的雙向流動。

沉船保存相對完好、文物數量巨大、年代比較明確……一系列內容豐富又清晰明確的指向,讓水下考古工作者十分振奮。

“這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科學及藝術價值,不僅是我國深海考古的重大發(fā)現,也是世界級重大考古發(fā)現。”閆亞林作出如此評價,這一重大發(fā)現證實了中國先民開發(fā)、利用、往來南海的歷史事實,對中國海洋史、陶瓷史、海外貿易史、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等都具有突破性的貢獻。

“黑科技”成就多個“首次”

廣袤的水下世界,遺留著數量眾多、類型豐富、價值巨大的海洋文化遺產。20世紀80年代,我國引入水下考古學這一概念,水下考古學逐漸在我國扎根、發(fā)芽。

然而,在30多年里,我國水下考古范圍基本集中在40米以內的淺海。

2011年,瞄準解決我國進入深海基礎薄、裝備缺、能力弱的問題,中國科學院在三亞建設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開創(chuàng)了深海科技學科方向。

在一批批水下考古人的努力下,2018年,水下考古與中國載人深潛技術“聯姻”,我國終于實現了深海考古調查零的突破。而這次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的考古調查工作,繼2018年后又邁出了新的一步。

“這對于我國深?脊诺陌l(fā)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在闡述本次深?脊殴ぷ鞯闹饕咙c和突破時,唐煒連用了多個“首次”——

這是中國水下考古工作者首次運用考古學的理論、技術與方法,對位于水下千米級深度的古代沉船遺址開展系統(tǒng)、科學的考古調查、記錄與研究工作;

這是我國首次對深海水下文物開展考古工作,填補了我國古代南海離岸航行路線的缺環(huán),完善了海上絲綢之路南海段航線的歷史鏈條;

這是我國首次采用一系列新技術、新裝備開展的水下考古工作,在探索水下考古發(fā)掘技術與裝備研發(fā)等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

多個分量十足的“首次”,意味著中國考古的深海之門正越開越大,而開啟這扇門的鑰匙,是科學技術的應用。

除了考古人員需要依靠深潛技術抵達深海之外,水下遺存的準確定位、數據采集、文物提取、視頻拍攝等,也都需要依靠高科技的支撐。

唐煒說,這次考古調查團隊綜合使用多種技術手段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考古記錄,比如對深海沉船設置水下永久測繪基點,并使用長基線定位技術進行位置標定,大大提高了水下考古工作和資料記錄的精度與準確性;使用新型力反饋柔性機械手、潛載吹沙清理裝置等多項專用技術裝備,對海底文物進行無損的保護性提取等。

中科院深海所科學部副主任陳傳緒則介紹,調查團隊將利用測深側掃裝備圈定沉船及散落文物的分布范圍;利用水下動態(tài)三維激光掃描,疊加光學圖像,完成三維掃描及攝影拼接工作,生成一號沉船核心區(qū)遺物平面分布圖;采用長基線方式進行更準確的考古水下定位。

我國自古以來流傳了許多海洋神話傳說,對于淹沒在水底的歷史文化遺存,人們總保持著一些好奇與敬畏。在科技的推動下,這份求知欲正逐漸得到滿足。

接下來,針對兩處沉船的深?脊殴ぷ,中科院深海所將利用“探索一號”和“探索二號”科考船,搭載“深海勇士”號4500米級和“奮斗者”號萬米載人潛水器,以及“獅子魚一號”ROV(遙控水下機器人)等載人/無人平臺裝備,在沉船區(qū)開展多種探測、取樣和文物提取工作,一步步解碼被封存的歷史。

“深海勇士”號4500米級載人潛水器。(國家文物局供圖)

考古周期將完成七大任務

在整個水下考古周期里,當前的工作只是邁出了第一步。

“責任重大!”作為本次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考古項目的領隊,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二級研究員宋建忠深感肩上的擔子沉甸甸。他透露,此次考古調查工作將在一年左右時間內分三個階段完成:第一階段為5月20日至6月10日左右,第二階段計劃今年8月至9月進行,第三階段計劃明年3月至4月進行。

“每個階段海上工作時間均為20天左右,總計執(zhí)行約50個潛次。”宋建忠介紹,三個階段的任務包括了七個方面:

通過水下搜索摸清沉船分布范圍,在沉船核心區(qū)域西南角設立水下永久基點,5月20日已布設了一號基點,接下來還會布置二號基點;

對兩處沉船開展地球物理探測,獲取沉船所在海域的海底地形地貌、水文以及沉船的物探掃測圖像等數據;

根據沉船分布范圍及掃測獲取的物探圖像,對一號沉船進行多角度、多種類的影像資料記錄;

對一號沉船開展三維激光掃描,生成一號沉船核心區(qū)遺物平面分布圖;

在完成資料記錄的前提下,根據研究需要采集適量文物,初步了解沉船埋藏情況,確認沉船性質和內涵;

提取海底底質、海水、微生物、船木、原木等樣品進行科學檢測分析,為兩處沉船遺址后續(xù)考古和保護提供決策依據;

結合深海考古亟須解決的關鍵技術和難題,開展長基線定位、新型力反饋柔性機械手抓提文物等深?脊偶夹g、裝備的研發(fā)與應用。

這樣一項復雜的考古調查工作,除了科技的應用,也需要一支專業(yè)對口、分工科學的人才隊伍。宋建忠介紹,項目成員近30人,包括考古學、文物保護、地球物理探測、海洋地質、海洋生物、機械電子等領域的科研人員,分為物探航測、深潛作業(yè)、文物保護、測繪記錄、攝影攝像、資料匯編6個組,將共同完成這次任務。

5月21日,完成第一次考古調查的“探索一號”科考船抵達三亞。新華社記者 郭程 攝

“海南力量”全程護航

四面環(huán)海,向海而生,靠海而興。海南作為海洋大省,同時也是水下文化遺產大省。在這一次的考古調查中,海南承擔著重要的工作任務。

“兩處沉船發(fā)現以來,我省在國家文物局的指導下,認真落實好屬地文物保護責任,確保文物安全,提前謀劃文物保護利用。”省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廳副廳長寧虹雯介紹。

在頂層設計上有思路。海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fā)了《南海海域水下文物安全保護工作方案》,就一號、二號沉船的保護作出總體部署,對一號、二號沉船海域的安全巡查、水下文物保護區(qū)劃定等工作都作出了具體安排。

在工作部署上有力量。海南省公安廳牽頭成立了南海海域水下文物安全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并設工作專班,聯勤協(xié)作,確保一號、二號沉船遺址的安全。

在保護修復上有行動。省旅文廳指導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編制了《2023—2025年南海海域深海考古調查與研究工作方案》,將根據國家文物局的意見,做好一號、二號沉船遺址的考古調查與研究工作。同時,經省旅文廳協(xié)調,沉船遺址已提取出水的部分文物已移交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進行保護修復。

我國深?脊湃〉弥卮筮M展的消息一經發(fā)布,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不少網友關心“什么時候能到博物館里一睹風采”“將會在哪個博物館展出”等問題。

對此,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館長辛禮學表示,作為深海考古隊的三家組成單位之一,該館在做好保護修復和研究的前提下,將利用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出水文物來豐富該館館藏,為沉船出水文物搭建保護、研究、展示平臺,“期待這些精美的文物早日和觀眾見面”。

一號沉船遺址

遺物以瓷器為主

散落范圍上萬平方米

推測數量超過十萬件

年代約為明代正德年間

(1506年—1521年)

二號沉船遺址

沉船遺物以木材為主

尺寸相近、碼放整齊

大多經過簡單加工

初步研判是從海外裝載貨物

駛往中國的古代船只

年代約為明代弘治年間

(1488年—1505年)

我國水下考古歷程

20世紀80年代

我國引入水下考古學。30多年里,我國的水下考古基本集中在40米以內的淺海。

2011年

中國科學院在三亞建設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集中解決我國進入深;A薄、裝備缺、能力弱的問題。

2018年1月

中國載人深潛技術與水下考古“聯姻”,成立深?脊怕摵蠈嶒炇。

4月,考古隊在西沙北礁海域首次實施深?脊耪{查,實現我國深?脊帕愕耐黄。

2022年10月

考古隊在我國南海西北陸坡約1500米深度海域發(fā)現兩處古代沉船。

2023年5月20日

啟動對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的考古調查工作,開啟我國深?脊判缕隆

新聞延伸

海南水下文化遺產數量居全國之首

近年來,海南先后組織開展了“西沙群島水下文物調查”“南沙群島水下文化遺產調查”以及“華光礁一號”“珊瑚島一號”“金銀島一號”“石嶼二號”等沉船遺址的調查發(fā)掘工作,為我省增加了豐富珍貴的水下歷史文化資料,也為研究我國海上絲綢之路提供了重要參考。目前,我省在轄區(qū)范圍內共發(fā)現水下文化遺存124處,包含自五代至近現代的沉船遺址或遺物點,所發(fā)現的水下文化遺產數量居全國之首。

考古發(fā)現相關

郵箱不能為空
留下您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