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探秘志 > 考古發(fā)現(xiàn) > 正文

考古與玄學本來沒有關(guān)系,卻因這場中日間諜戰(zhàn),緊緊聯(lián)系在了一起

一個學生問道:“老師,胡清是什么人,照這些符號看,他應該在這里住了一年多。”

苗君儒點了點頭,他雖是考古學者,但對歷史精通,看過不少有關(guān)唐史方面的書籍,他想起在一本野史上看到過胡清這個名字。唐昭宗時期,宦官劉季述弄權(quán),紫金光祿大夫胡清曾在金殿之上痛罵劉季述。后來朱溫逼唐昭宗遷都洛陽時,曾大開殺戒,殺了不少李氏皇族和大臣,還殺了胡清一家。自那以后,歷史上就再也沒有關(guān)于胡清的記載。不過民間傳聞,胡清是受昭宗之命,攜傳國玉璽帶太子出逃的。

據(jù)歷史記載,秦始皇滅六國后,將和氏璧雕刻成玉璽,命丞相李斯刻小篆“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字于其上,這塊玉璽就是后人所稱的“傳國玉璽”。

秦末天下大亂,泗水亭長沛公劉邦先入咸陽,接受秦王子嬰投降,子嬰獻上傳國玉璽。自此,此璽歸漢。漢代諸帝代代相傳,均以此璽為皇帝信物(即憑證)。西漢末年,王莽篡漢,向其姑、漢太后王氏索要此璽,王太后怒擲于地,損其一角,王莽以金鑲之。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政權(quán),此璽復歸于漢。

東漢末年,何進謀誅宦官之亂,漢少帝出宮避難,返宮后遍尋此璽而不得。不久,十八鎮(zhèn)諸侯討董卓,攻入洛陽,長沙太守孫堅部下自甄宮井中投井而死的宮人身上搜得此璽。自此,傳國玉璽歸孫堅。后孫堅戰(zhàn)死,其子孫策以此璽作抵押向袁術(shù)借兵,此璽歸袁術(shù),引得袁術(shù)大白天做起皇帝夢來。不久,袁術(shù)敗亡,璽歸于曹操。三國歸晉,璽隨之歸于西晉。歷經(jīng)五胡十六國的殘酷血腥,此璽歸于東晉。此后宋、齊、梁、陳相繼短暫擁有,隋滅陳,此璽歸隋。隋末大亂,高祖李淵父子乘亂而起,建立唐朝,傳國玉璽也歸入李唐皇宮。李淵改“璽”為“寶”,“傳國寶”從此也便成為唐代20帝代代相傳的信物。唐亡后,至五代后梁、后唐時,玉璽失去了蹤影。

千百年來,有關(guān)傳國玉璽的傳聞紛雜眾多,誰也無法辨其真?zhèn)巍?/p>

考古學的宗旨就是探尋歷史,還原歷史真相。身為考古學者,對于傳國玉璽的失蹤之謎,肯定也是很關(guān)注的,只是很多歷史真相,早已經(jīng)埋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任你多么努力夢都無法找尋了。

按一些歷史資料上的說法,胡清全家被朱溫所殺,本人也未能幸免?墒谏系淖,卻顯示胡清在天佑二年還活著,也就是說,民間傳聞有可能是真的。傳國玉璽和太子一起,被胡清從皇宮中帶出來了。

胡清為什么要躲在這里避禍呢,他真的攜帶玉璽與太子出逃了嗎?如果能夠證明傳國玉璽與胡清的關(guān)系,無疑揭開了一個封存了1000多年的秘密,也將推翻原來那些關(guān)于傳國玉璽的種種傳聞。這在國內(nèi)考古界,那可是一場大地震。

幾個學生趕緊忙活起來,用工具在地上挖掘,可挖來挖去,除了一些陶罐碎片外,再也沒有別的發(fā)現(xiàn)。

一個學生說:“老師,你還沒有對我們說,那個胡清是什么人呢?”

苗君儒說:“是唐末紫金光祿大夫,民間傳聞他于朱溫逼唐昭宗遷都前,奉唐昭宗之命,攜傳國玉璽帶太子出逃!”

就這么短短的幾句話,幾個學生的臉色大變,呼吸頓時急促起來,那個問話的學生接著問道:“老師,所以你懷疑胡清把傳國玉璽藏在這里?”

苗君儒說:“我只想找到證明他與傳國玉璽有關(guān)系的證據(jù)!”

那個學生說:“剛才我們把洞里的地面挖了一遍,什么都沒有呀!”

另一個學生往石壁上一靠,說道:“傳國玉璽那么珍貴的東西,他怎么會埋得那么淺呢?要不我們明天……”

他的話沒有再說下去,他轉(zhuǎn)過身,眼睛直勾勾地望著身后的洞壁,只見他剛才靠過的那地方,明顯凹進去了一大塊,地上掉了一些塊狀的石屑。苗君儒上前撿起一塊掉下的石屑看了看,認出這是一種古代用糯米粥和黃土攪和成的灰泥。這種用糯米粥與石灰黃土和成的灰泥,其黏性極強,干后密封程度極好,而且不會滲水。古代絕大多數(shù)墓葬,無論大小,都是用這種灰泥砌成的。挖掘的時候,縱然用利鎬去挖,一鎬下去,也只震得雙手生疼,墓磚紋絲不動。

他仔細看了一下,見手中的灰泥呈紅黑色,沒有白點,顯然里面缺少了石灰。這種缺少石灰的灰泥,黏性會大打折扣,又歷經(jīng)這么多年,難怪碰一下便掉下一些來了。

那個學生驚喜地說:“老師,我們該不會那么好運,遇上本世紀最偉大的考古發(fā)現(xiàn)吧?”

另一個同學已經(jīng)拿來了工具,用力將那地方挖開。隨著一塊塊的石塊被掰落,洞口漸漸大了,那個學生叫道:“老師,里面有東西!”

他伸手進去,掏了一個圓柱形的東西出來。幾個人定睛一看,是一截竹筒,顏色暗黃,年代已經(jīng)很久遠了。竹筒的一端是未貫通的竹節(jié),另一端用蠟封口。他把竹筒遞給苗君儒:“老師,你來開啟!”

苗君儒接過之后,用刀子小心剃開蠟封,見里面有一張卷成筒狀的紙。若竹筒是胡清留下的,那么這竹筒中的紙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他不敢用手直接把紙取出來,怕紙張在一碰之下變成碎片。

在地上鋪了一層布之后,苗君儒用鑷子小心翼翼地將那張紙從竹筒中取出,他全神貫注,深怕一絲疏忽會帶來難以預料的后果。

終于,那頁薄如蟬翼的紙,在幾雙眼睛的注視下緩緩打開了。紙上有十幾行字,由于年代久遠,都已經(jīng)模糊不清了。

只可惜在這頁紙上,胡清并沒有寫明將傳國玉璽放在什么地方,也沒有寫會將太子帶到什么地方去。

洞內(nèi)突然旋起一陣風,苗君儒眼見那張紙在手中化為粉塵。他非常感到可惜,這么重要的歷史物證,居然瞬間消失不見了。

一個學生說道:“老師,胡清離開了這里,一定將傳國玉璽帶走了,我們只要找到他落腳的地方,就一定能找到傳國玉璽的下落!”

話雖這么說,可1000多年的歷史,怎么去找呢?

外面的槍炮聲不知什么時候已經(jīng)停了,不知道那些八路軍傷員安全撤走沒有。夜色也漸漸暗了下來,借著洞外的最后一線亮光,苗君儒要幾個學生打開行李包裹,取了一些硫磺粉撒在石洞口,為了防止晚上蛇蟲爬進來傷人。

他們不敢生火,怕被日軍發(fā)現(xiàn)。只點了一盞馬燈,將光線調(diào)到最小。有外面的茅草遮著,這么微弱的光線,一般不會有人看到。

雖是九月的天氣,可山區(qū)的夜里有些寒冷。石洞里飄蕩著一股很濃的硫磺味,倒也沒有蚊子。幾個學生相互依靠著,聽苗君儒低聲說著有關(guān)傳國玉璽的傳說,不知不覺之間,沉沉睡去。

苗君儒沒有半點睡意,想著那張紙上的內(nèi)容。他可以肯定,傳國玉璽確實被胡清從長安帶出來了,至于流落到哪里,也只有從胡清身上去尋找線索。

也不知什么時候,洞外傳來窸窸窣窣的聲音,他一驚而起,拔出那支用來防身的勃朗寧手槍,一個健步?jīng)_到洞口,輕輕撥開茅草極目望去。在皎潔的月光下,隱約可見前面的樹林中有幾個舉著火把的人在走動,并傳來大聲說話聲:“告訴苗君儒,上川壽明來中國了!”

苗君儒聽出是本地人的口音,覺得很奇怪,他在這一帶考古,沒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只知道他叫苗教授,至于上川壽明,那是日本的玄學大師。那些本地人怎么知道他和上川壽明的呢?

他當然不知道,沈醉已經(jīng)從北大重慶校區(qū)那邊,得知他帶著學生野外考古,極有可能在陜北一帶,正值國共合作,于是他通過獨特的方式,將消息告知了陜北這邊。而陜北這邊也非常重視,很快得知藍田縣有一個教授帶著學生考古,下令軍民出動尋找。

這個時候的他,根本沒有想到,考古領(lǐng)域與玄學,這兩個沒有多大聯(lián)系的學術(shù)領(lǐng)域,卻因這場中日之間的諜戰(zhàn)和重大軍事企圖,緊緊聯(lián)系在了一起。

分享至:

考古發(fā)現(xiàn)相關(guān)

郵箱不能為空
留下您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