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以來,包括現(xiàn)在,世人在做大事的時候都要“看風水”;有人說其實封建迷信,其實不然,與其說是迷信,倒不如說這是一種文化,一種老祖宗與自然做了長期斗爭而得出的經(jīng)驗,整理為系統(tǒng)后便形成了文化。自古以來,古人便“視死為生”,認為死亡既然不可以逃避,但可以讓自己“來生”以及子女過得更好;因此都會找一個風水寶地進行安葬。安葬的同時,其后人就將墓主人生前的生活用具、喜愛之物以及當時的稀世珍寶陪葬,正是因為這些陪葬品使得千年之后誕生了“考古”這門學問。
在我國的考古中,一般不會主動考古挖掘,因為中國人自古以來的思想都是“入土為安”,若不是情況特殊,是不進行考古挖掘。1992年,陜西省寶雞市益門一工地在基建時,無意間挖出了一座明代的古墓。這時候考古家就不得不對古墓進行搶救性挖掘。需要提一提的是,我國相關(guān)的文物部門規(guī)定,中國明代以及之后的古墓是禁止主動挖掘。這是因為明代以及之后的歷史事件可以通過史料查證,不需要古墓考古證實。
而這座明代的古墓因為被施工破壞,符合搶救性挖掘的標準,故當?shù)氐目脊偶耀@得了考古挖掘的批準。不過,事情并沒有那么簡單,因為在清理完畢這座古墓后,考古家意外的發(fā)現(xiàn)明墓的底層居然還有一層木炭,而碳十四鑒定這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這可把考古家高興壞了,畢竟一挖就挖出了兩座古墓,對于研究歷史有著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
不少人可能會疑問,這座明墓明顯是故意建造在戰(zhàn)國上方的,這有什么講究嗎?要知道,秦漢以及先秦時代,古人對古墓是非常重視的,而這木炭則是大人物才能夠享用的,用于古墓封土到墓室之間,作用是防水防盜。也就是說這座明墓下方還會有著一座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古墓?脊盘綔y后,還真發(fā)現(xiàn)了大墓;在風水上這是有講究的,就是所謂的“占墓穴討鴻運”。
考古挖掘后,在這座春秋戰(zhàn)國墓中出土了非常多珍貴文物,除了戰(zhàn)國墓常見的玉器之外,最重要的便是一把寶劍。眾所周知,戰(zhàn)國墓出土寶劍也是常有的事情,在我國的考古挖掘中,戰(zhàn)國墓出土的最珍貴的寶劍便是江陵楚墓出土的越王勾踐劍;但此墓出土的戰(zhàn)國寶劍與越王勾踐劍有著非常大的區(qū)別,這把寶劍的劍柄是用黃金做的,因此被考古家定名為“黃金寶劍”。
這把足足有6斤重的黃金寶劍出土后就被各界高度重視,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寶劍出土后并沒有被留在陜西,而是被送往南京博物院,從博物院中可以看到該黃金寶劍金質(zhì)劍柄,鐵質(zhì)劍身,分制卯合,有鐵莖插入金柄內(nèi)。劍身呈柳葉形,柱狀脊。出土時劍身外有織物包裹印痕,并有小金泡7枚,整齊列為一行,當為劍鞘。柄整體鏤空,兩面紋飾相同,均由陽線紋與細珠紋組成變體蟠螭紋,鑲嵌有勾云紋形和圓珠形的綠松石及料器飾件。首端為相連又相對的三組蟠螭紋,柄莖兩側(cè)各形成5個突出的方齒,基本兩兩相對,略有錯落。格部為雙螭相背組成的獸面紋,獸目以綠松石鑲嵌;極為的罕見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