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狼是分布最廣的犬科動物,它們廣泛的分布于歐亞大陸以及北美洲的大部分地區(qū),那么你知道分布最廣的貓科動物是誰嗎?既不是“森林之王”老虎,也不是“草原之王”獅子,更不是有著9個亞種分化的花豹,而是中型的貓科動物猞猁。
猞猁是貓科貓亞科猞猁屬下四種動物的統(tǒng)稱,它們是歐亞猞猁、加拿大猞猁、伊比利亞猞猁以及短尾貓,這四種猞猁又有22個亞種分化,是貓科下亞種分化最多的一個類群。
那么,體型不如獅虎豹的猞猁憑什么成為了分布最廣的貓科動物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在四種猞猁中,以歐亞猞猁的分布最廣,它們廣泛的分布于歐亞大陸上,具體分布在歐洲的大部分地區(qū)以及東亞地區(qū),而且以歐亞猞猁的體型最大它們平均體長在1.1米左右(不含尾巴),平均體重在22公斤左右,最大體重超過了30公斤,它的毛發(fā)主要以土黃褐色為主,上滿布滿了黑色的斑點,一對較大的耳朵上有兩個明顯的毛簇,看起來像天線一樣,有著8個不同的亞種分化(撒丁島亞種已滅絕)。
加拿大猞猁是歐亞猞猁的近親,有學者認為它是由遷徙的歐亞猞猁演化而來的,它的外觀與歐亞猞猁也有些相似,不過毛發(fā)呈銀褐色,黑色的斑點也不太明顯。
加拿大猞猁主要分布在加拿大和阿拉斯加北部的森林中,在美國的蒙大拿、華盛頓州以及愛達荷也有大量的分布,有著三個亞種分化。
伊比利亞猞猁也稱西班牙猞猁、南歐猞猁,它是南歐伊比利亞半島特有的一種猞猁,如今已經(jīng)瀕危。從體型上看,伊比利亞猞猁只有歐亞猞猁體型的一半左右,平均體長不足90厘米,體重平均12公斤左右。
從外觀上看,伊比利亞猞猁的毛發(fā)主要以明亮的黃褐色為主,身上的黑色斑點顏色也比較的深,而且它除了耳朵上有黑色的毛簇外,觸須和鬢角也各有一束黑色的毛發(fā)。
最后就是短尾貓了,短尾貓又稱短尾猞猁,雖然其他猞猁的尾巴就已經(jīng)夠短了,但短尾貓的尾巴更短,看起來就像一個稍長一點球一樣。從體型上看,短尾貓是最小的猞猁,它們的平均體長僅有80厘米左右,體重平均10公斤左右,從外觀上看,短尾貓的毛發(fā)主要以灰褐色為主,前肢上有明顯的黑帶,眼睛黃色、鼻子粉紅色。
短尾貓是擁有亞種最多的猞猁,它們的分布地雖然在北美,但是從加拿大南部一直延伸到了墨西哥北部,由于它們分布最密集的地區(qū)是美國,所以又稱美國猞猁。
因此,從四種猞猁的分布看,它們與灰狼一樣,都是廣泛的分布于歐亞大陸以及北美大陸,除了猞猁外,所有的野生貓科動物都沒有如此廣的分布,比如老虎分布在歐洲小部分地區(qū)和亞洲部分地區(qū),花豹和獅子分布在非洲和印度等等。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伊比利亞猞猁是如今最瀕危的猞猁的,它們原本廣泛的分布于伊比利亞半島,如今僅在西班牙的南部少部分地區(qū)分布,而且數(shù)量僅剩下了約700只(2019年保育后的數(shù)據(jù),在2011年僅剩下了279只)。
四種猞猁在分布上幾乎是沒有重合的,其中伊比利亞猞猁偏安一隅(伊比利亞半島),加拿大猞猁分布在北美洲北部,短尾貓則分布在北美洲南部,而歐亞猞猁則廣泛的分布于歐亞大陸上。
從進化的角度看,猞猁屬最早的祖先出現(xiàn)在距今約720萬年前的北美洲,它們先分化出了短尾貓,然后是加拿大猞猁,之后,一部分的猞猁祖先通過白令海峽遷徙到了歐亞大陸,分化出了歐亞猞猁和伊比利亞猞猁。
而猞猁之所以從北美起源進而成為了歐亞大陸上常見的食肉動物之一,有三個比較關鍵的因素,也正是這三個因素,讓猞猁成為了分布最廣的貓科動物:
第一:喜寒。不知道大家發(fā)現(xiàn)了沒有,這四種猞猁基本上都分布在北溫帶的寒冷地區(qū),也就是說猞猁是一種喜寒的動物,喜寒需要具備很強的保暖能力,而猞猁身上密實的毛發(fā)以及腳掌上厚長的毛發(fā)為它提供了很好的保暖能力。
同時寒冷地區(qū),大型的獵食者相對比較少,這是因為生物多樣性比較豐富的地區(qū)往往集中在熱帶,尤其是熱帶雨林地區(qū),因此,喜寒的習性讓猞猁遠離了許多強悍的獵食者,從而能更好的在原生環(huán)境中站穩(wěn)腳跟。
第二:小心謹慎的性格。俗話說“小心駛得萬年船”,這句話用在猞猁身上再合適不過了。在野生環(huán)境下,猞猁是高度獨居的動物,它們白天通常會隱藏在大樹附近的巖石或者茂密的草叢中,晚上才活動。
而且在捕獵時,猞猁并不是主動出擊的,而是守株待兔型的,它們會在隱蔽的地方一動不動的等待獵物靠近,然后再捕獵,這種方式能夠避免與其他的獵食者相遇并發(fā)生沖突。
再有就是猞猁躲藏的地方通常都有大樹,它們有著靈敏的聽覺和嗅覺,一旦有陌生的動物靠近,它們會第一時間發(fā)現(xiàn),如果不是獵物的氣味,它們會迅速的上樹,面對上樹的猞猁,狼毫無辦法,花豹雖然也擅長爬樹,但是費力的去捕殺一只猞猁顯然不如捕殺野鹿等動物來得更劃算。
因此,小心謹慎的性格,讓猞猁躲開了大多數(shù)的能夠?qū)λa(chǎn)生威脅的獵食者。
第三:排除異己。在猞猁的分布區(qū)內(nèi),其最大的威脅當屬狼了,但是猞猁面對狼從來不是被動挨打,而是主動出擊?茖W家們曾經(jīng)在白俄羅斯的森林中進行了長達二十多年的觀察和研究,發(fā)現(xiàn)這里的猞猁一旦在食物豐度上升時,就會對狼展開獵殺,這是因為食物豐度上升,狼群更傾向于獨自活動。
此時的猞猁會通過潛入狼穴獵殺狼崽以及獵殺孤狼的行為來盡可能的排除異己,根據(jù)科學家們的研究發(fā)現(xiàn),當猞猁的密度達到10只每平方公里時,區(qū)域內(nèi)的狼數(shù)量就會大大減少,而且狼的活動主要在猞猁領地的邊緣。
第四:廣食性。一種動物越不挑食,那么它們的生存能力就會越強,這一點看看野豬就明白了。雖然猞猁不像野豬那樣屬于雜食性動物,但是它們是典型的廣食性動物,所謂的廣食性就是對獵物的選擇面非常的廣,這種廣度甚至達到了貓科動物之最。
它們小可以捕殺嚙齒類動物、野兔和鳥類,大的能捕殺野鹿、狍子等動物,在歐洲,有記錄顯示猞猁可以捕獵的獵物體重極限是100公斤的馴鹿。
對食物的如此廣泛的選擇是猞猁捕獵能力強的體現(xiàn),而這也幫助了猞猁在寒冷的地區(qū)有著穩(wěn)定的食物來源,從而讓它們的生存和適應性大大增加,也正是因為這樣,猞猁才能適應針葉林、混交林、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以及半荒漠等多種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