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一到,所有的燈火一起熄滅,兩塊寶木被一塊兒從寺院殿堂的二樓拋下,人群頓時像水開了鍋一樣沸騰起來,你擠我,我推你,有的人甚至騎在別人的身上去爭搶,而觀眾的情緒也受到了感染,在密集的閃光燈下狂喊,恨不得自己也沖進去。當寶木被人搶到后,人群漸漸地圍成幾個圈,慢慢地移動,走出寺院。爭奪寶木的儀式就此結(jié)束。
日本會陽節(jié)的由來始于江戶時代末期。人們對寶木癡迷的原因要追溯到1300多年前。據(jù)說,那時西大寺觀音院剛剛建成,一位來自奈良的高僧將一種叫“修正會”的儀式傳入此地。
在這個儀式上,僧侶們把廟里的寶物用“牛玉紙”包好,放在千手觀音像的背后,供奉14天,祈禱國家安定、五谷豐登、人民富足。儀式結(jié)束后,用來包寶物的紙會由住持贈給年長的信徒。
據(jù)傳,當時得到牛玉紙的家庭一年內(nèi)果真順順當當、豐衣足食,于是,信徒們每年都來爭搶牛玉紙,會陽節(jié)的風俗由此形成。到了500年前的室町時代,易碎的牛玉紙演變成由6寸長、直徑3寸的杉木制成的寶木,當時的住持忠阿上人規(guī)定,由寺院拋下兩塊寶木,男性信徒自由爭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