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探秘志 > 科學探索 > 正文

要是人造子宮開始普及 有多少人會贊成(人造子宮)

人造子宮會改變未來人類的繁衍模式。研究人員稱,在人工子宮中存活近四周后,8只綿羊出生并健康成長。那么,人工子宮到底是什么?它與傳統(tǒng)女性子宮有何不同?人工子宮是模擬女性子宮的完整系統(tǒng)。2017年,美國費城兒童醫(yī)院改進了早產(chǎn)兒培養(yǎng)箱,用塑料袋制造了幾個人工子宮,培育了8個110天大的子宮,相當于人類懷孕22至23周。

 

人造子宮成功
在孵育期間,對8只羔羊進行各項生理指標的記錄和測定。結果顯示,他們發(fā)育正常,能吞咽和呼吸。除了一些有肺部炎癥的羊羔外,所有的羊羔都很健康,四周后出生。一年后,科學家們再次檢查了羊羔,發(fā)現(xiàn)它們很健康,表明實驗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了這樣的先例,人們不禁會想,在這種情況下,人工子宮是。你可以從動物轉移到人身上,并擴大規(guī)模。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復雜的繁衍
首先,上面提到的人工子宮并不是人工子宮。這只會在羊羔生命的最后幾周起到幫助作用。其次,人工子宮的原理看似簡單,但實際上其背后的內(nèi)容非常復雜。首先,我們需要精確模擬人工子宮內(nèi)的溫度和空氣,這是我們目前的技術可以做到的,但胎兒發(fā)育的每個過程需要不同的東西。兩盒不同的激素是人工子宮面臨的最大問題。我們不知道胎兒在每個階段到底需要多少營養(yǎng)物質(zhì)和激素,只是一個大概的數(shù)字,這遠遠不夠。

 

科學需要人性
2001年,康奈爾大學美籍華裔教授劉洪慶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利用一些技術培育子宮內(nèi)膜組織,并從中構建了一個人工子宮。2003年,劉紅星和他的團隊在小鼠身上進行了體外預試驗,但在胚胎變形后不到一個月,實驗就停止了制造子宮也存在倫理問題,比如接受測試的胚胎也是活的。如果胚胎死亡,做實驗的科學家算不算傷害生命?總而言之,人造子宮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分享至:

科學探索相關

郵箱不能為空
留下您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