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中華文化在歲月的歷史長河中不斷發(fā)展逐漸融合,以其獨特的燦爛文化屹立于世界。在我國古文明慢慢傳承中,在上古神話傳說中出現(xiàn)了很多獸類,相信大家也只是聽過鳳凰、重名鳥以及混沌等獸類,那么接下來呢就由探秘志小編為大家詳細講解猙是什么動物,以及與猙齊名的五大兇獸,感興趣的不妨一起往下看看!
猙(zhēng)
猙又稱之為猙獸,是中國古代山海經(jīng)傳說中的異獸,因為它發(fā)出的聲音像是猙猙的擊打石頭的聲音,所以被人們稱之為猙。
猙其實本是一只惡獸,曾經(jīng)打亂人間。恰好燭龍路過,將猙收服,自此,猙便跟在燭龍的身邊,和燭龍一起生活在鐘山。燭龍體型龐大,而猙圍繞在燭龍四周,為燭龍的身體清掃衛(wèi)生,完全就是一個可憐的苦力。
猙在燭龍的身邊呆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并且受到燭龍潛移默化的影響,它的暴戾居然消失,直至再后來燭龍消失很久之后,猙才逐漸從鐘山中走出,尋找其主人燭龍的下落。不過這些年來,主人沒找到,猙卻幫助了很多人,成為人們口中的瑞獸。
在鐘山的時候,猙幫助燭龍清掃衛(wèi)生,竟然養(yǎng)成了一種難以改掉的習慣。到了民間,猙這個習慣依然難以改掉。以至于后來,猙看到哪戶人家有邪祟,變主動去打掃,將邪祟之氣祛除。開始人們看到猙可怕的樣子都躲得遠遠的,后來明白猙僅僅是為了驅(qū)逐一些不干凈的東西,慢慢的便將其視作上天的使者。
或許這是猙的一個無心的習慣,但是卻成為了人們口中傳頌的瑞獸,能夠辟邪保平安。
猙的聲音如擊石般鏗鏘,臉部中央長出一只角,而且有五條尾巴,全身赤紅,身形似豹。
關(guān)于猙的史書記載
經(jīng)華山之首,曰錢來之山,其上多松,其下多洗石。(《山海經(jīng)·西山一經(jīng)》)又西二百八十里,曰章莪之山,無草木,多瑤碧。所為甚怪。有獸焉,其狀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擊石,其名如“猙”。(《山海經(jīng)·西次三經(jīng)》)
四皇移位,天降赤心。逐天下,服四獸,然者“猙”也。“猙”者,上古蠻荒之神獸,出于鐘山,陰燭之鼻息,日形于型,尾羽,腰生翅,首四角,琉璃眼,赤皮,生黑絡(luò)。誒靜伏于山間,首擊石,“猙猙”之鳴,故名“猙”。
猙的神話傳說故事
章莪之山有獸焉,其狀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擊石,其名曰猙。出自《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
中國境內(nèi)有一座山名叫章莪山,相傳這座山寸草不生,還有許多怪獸出沒其中。其中一只就是猙,它的聲音如擊石般鏗鏘,臉部中央長出一只角,而且有五條尾巴,全身赤紅,身形似豹。
與猙齊名的五大兇獸
1、蠱雕(gǔ diāo);
蠱雕又稱纂雕,其狀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嬰兒之音,是食人。
它是一種似獸非獸,似鳥非鳥的生物,以捕食人類為生,它的叫聲猶如嬰兒一般的哭泣聲,引誘人類靠近。
2、颙(yóng);
颙,傳說中的一種鳥,形狀像貓頭鷹,長著一副人臉和四只眼睛而且有耳朵,它發(fā)出的叫聲就是自身名稱的讀音,一出現(xiàn)而天下就會大旱。
3、狌狌(xīng xīng);
狌狌是一種神奇的野獸,傳說他通曉過去的事情,但是卻無法知道未來的事情。狌狌: 獸類,另一種說法叫做猩猩,形狀像長毛猿的獸類,長有一對白耳,既能匍匐,也能直立行走,據(jù)說吃了狌狌的肉,有健步的作用。詳見〈山海經(jīng)〉。
4、鯤(kūn);
鯤是指傳說中北方的大海里的一條大魚。鯤的體積,不知大到幾千里;可變化為飛鳥、展開的雙翅就像天邊的云,鵬隨著海上洶涌的波濤遷徙到南方的大海。有一本專門記載怪異事情的書叫做《齊諧》。這本書上記載說:“鵬鳥遷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擊水面激起水花,波及千里遠,然后拍擊大翼,憑借旋風直上高空。它是乘著六月的大風而飛去的。
5、獓狠(áo yīn)。
獓狠 (即獓因)上古奇獸,遁生于幽冥,以食活物為生,最喜食人,上古時期十大兇獸之一,其兇狠度與窮奇一般無二,喜歡為禍世間,后被上古大能,以陣法收入空間結(jié)界之內(nèi),被囚于蓬萊仙島之中。樣子有些像牛,長著四只角,它的毛發(fā)很長,就像披在身上的蓑衣。
結(jié)語:看完上述小編為大家講解的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猙,大家應(yīng)該都對這種異獸有所了解了吧!猙是因為所自身發(fā)出的聲音就像猙猙石頭歲碰撞發(fā)出的,才由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