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巴瑤族人就乘著手工木船出發(fā),開始一天的捕撈“狩獵”生活,他們有自己獨特的傳統(tǒng)捕魚方法,捕魚的工具是用船上廢舊材料制造的魚叉,雖然非常簡陋,但捕撈成功率很高。
巴瑤族人還會潛入到水面下20-30米處去捕撈深海魚,這樣的深度對普通人來說難度很大,但對每天都在潛水的巴瑤族而言,就像吃飯一樣普遍。但深潛也對巴瑤人的身體健康產(chǎn)生不利影響,為了平衡潛入海水深處時內(nèi)耳和外耳的壓力,他們在很小的時候就會故意將自己的耳膜刺破,這導(dǎo)致了巴瑤族人到了晚年時,聽力都不太好。
這個一輩子都生活在海上的民族的“身份”卻是尷尬的,他們沒有國籍,長久以來,沒有政府同意他們上岸,他們也只能生活在幾個國家國家邊境的公共海域。沒有政府組織,也沒有文字,更別提教育、醫(yī)療,幾百年與陸地近乎隔絕狀態(tài)促成了這樣一種原始的生存狀態(tài)。
不過隨著近些年巴瑤族人與邊境國家的沖突增多,為了減少爭端,周邊的國家開始強制他們上岸生活,如,印尼政府強行讓他們在近岸的淺水區(qū)蓋吊腳樓生活,許多巴瑤族人也受到現(xiàn)代文明的同化,目前有少數(shù)族人仍舊堅持海上生存,全球唯一一個海上游牧民族卻正在漸漸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