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探秘志 > 考古發(fā)現(xiàn) > 正文

賴氏龍:北美大型恐龍(帶有斧頭狀頭冠/體長16米)

賴氏龍是一種鴨嘴龍科恐龍,誕生于7600萬年-7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屬于植食性恐龍的一種,最大的特點就是頭頂帶有一個類似斧頭狀的頭冠,突出的部分指向額前,體長可達9.4-16.5米,屬于大型恐龍的一種,第一批化石出土自北美洲。

賴氏龍的外形特征

賴氏龍屬于鴨嘴龍科恐龍中的有冠類,但是它的冠飾和冠龍不同,它是額頂和額前帶有一塊骨質的突起,看起來就像斧頭,“刀鋒”的部分指向前方,但是它并沒有像冠龍那樣整個頭冠延伸到鼻部,所以賴氏龍的鼻子并不是隆起的,這也是它們在未成年時期就能明顯區(qū)別的一大外貌特征。

賴氏龍和其他的鴨嘴龍科恐龍很像,都是使用四足行走,奔跑的時候可能會抬起前肢,只是用粗壯的后肢。它的尾巴處帶有非常強健的骨化肌腱,使得尾巴能夠時刻保持水平,不會輕易的下垂,并且它的前肢只有4根指頭,缺少拇指,中間的三根為蹄狀,并且連接在一起,這樣能夠更好的抓握東西,它的嘴巴也是鴨嘴狀的扁平且修長。

賴氏龍的生活習性

賴氏龍的頭冠作用有很多,因為它的鼻管會圍繞在冠飾之中,而整個冠飾都是中空的,這使得科學家們推測頭冠很可能是用來存放鹽腺體、喚氣、發(fā)出共鳴聲或者是辨別身份、增加嗅覺等。賴氏龍和大部分的鴨嘴龍科恐龍一樣,都在頜骨上長有數(shù)百顆牙齒,而在進行咀嚼的時候只用到其中的某一排,能夠最大限度減少牙齒磨損。

賴氏龍的化石發(fā)現(xiàn)

賴氏龍目前其實分為兩個有效種,一個是在加拿大的埃布爾達省出土的賴氏賴氏龍,另一個則是墨西哥出土的窄尾賴氏龍,其中窄尾賴氏龍的體重比賴氏賴氏龍要更重,可達23噸,并且體長也達到了16.5米,其中窄尾賴氏龍的鱗片大多分布在尾巴上,都是六角形的,而賴氏賴氏龍的鱗片則是分布在軀干上,比如尾巴、頸部、身體等部位,都是不規(guī)則的多邊形。

分享至:

考古發(fā)現(xiàn)相關

郵箱不能為空
留下您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