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時期,除了曹操和夏侯淵的后代,大部分宗室成員都被認為缺乏能力。曹操的幾個兒子,如曹昂、曹丕、曹植和曹彰,都展現(xiàn)出了出色的才能。同樣地,夏侯霸和夏侯尚也是有才干的人。然而,不幸的是,他們大多早逝。曹丕和曹睿采取了一些措施來壓制近支宗親(例如曹植和曹彰),并重用遠支宗親(如曹真、曹爽、曹休和夏侯尚),這一策略并沒有太大錯誤之處。
由于兩代皇帝早逝,類似曹爽那樣的不稱職之人執(zhí)掌政權,曹魏宗室失去了平衡世家的制衡力量。地方宗室雖然在法理上享有權力,但實際上卻是名存實亡。諸侯王的封地實際上仍然受中央政府的管理,只是一個虛名而已。此外,諸侯王所統(tǒng)領的軍隊只有一百多名老兵,根本無力造反。他們還受到專人監(jiān)督,隨時要向中央匯報。這些諸侯王過著惶惶不安的生活,他們最大的夢想就是過上普通百姓的生活。曹丕削弱了這些地方宗室的實力,導致曹爽在交權后,地方的曹氏宗族無力反抗司馬家的篡位。
曹丕個人經歷了一場激烈的爭奪儲位的戰(zhàn)斗,因此對繼承權問題非常重視,他注意打擊近親屬,對所謂的遠支親屬也不給予封王等重要地位。換句話說,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他只看到了他個人的小片段,根本沒有將個人遭遇放在歷史的大背景下來看,他無法認識到個人遭遇爭奪儲位的偶然性,以及東漢以來皇權衰落的必然性,他缺乏全局觀念。
在沒有全局觀念的情況下,他盲目地采取了加強集權的措施,而這些措施主要針對的是王公貴族。王公貴族是擁有繼承權的人,以及與他們相關的人。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他們仍然屬于君主集團。曹丕的集權措施本質上是針對君主集團內部的思考,他削弱的是君主集團內部的勢力。這樣一來,并不能解決君主集團與官僚集團力量對比失衡的根本問題。相反,由于君主集團整體被削弱,反而加劇了君主集團與官僚集團之間力量失衡的問題。
曹操非常重視權力的壟斷,會選擇像曹丕這樣愚蠢的兒子是因為曹操重視權力壟斷,出于對自身政治地位和家族繼承的擔憂。作為戰(zhàn)國時期東漢末年的重要政治家和軍事統(tǒng)帥,曹操深知政治斗爭的殘酷性和不確定性。他面臨著來自其他勢力的競爭和威脅,因此他努力鞏固自己的權力地位,并為自己的家族爭取更多的繼承權。
曹操在他的一生中積累了大量的權力和財富,他通過軍事才能和政治手腕掌控了中央政權,并將自己的家族成員安置在重要的職位上。他的目標是確保曹氏家族在權力和財富上的延續(xù),以免家族在他離世后喪失政治地位和財產。因此,他注重培養(yǎng)自己的兒子和親屬,以確保他們能夠接替他的地位和權力。
曹操的后繼者中,并非所有的子女和親屬都具備出色的才能和領導能力。曹丕作為曹操的長子,繼承了他父親的地位,但在政治管理方面并不出色。他采取了一些措施來削弱其他家族成員的影響力,以確保自己和他的直系親屬能夠掌握更多的權力。這可能是出于對繼承權和政治穩(wěn)定的擔憂,但這些決策可能并不總是明智的。
曹操和曹丕對權力的壟斷和家族繼承的重視是出于對政治地位和家族延續(xù)的擔憂。然而,在實施這些措施時,他們可能沒有考慮到整體政治局勢和權力平衡的影響,從而導致了一些不利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