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探秘志 > 歷史趣聞 > 正文

立侄子還是立兒子?武則天猶豫時,狄仁杰指出關鍵,讓她茅塞頓開

前言

武則天,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tǒng)女皇帝,她的一生充滿了傳奇和爭議,她的政治才能和手段令人嘆為觀止,她的功績和罪過也難以評說。

她曾經(jīng)是李唐的皇后,也曾經(jīng)是武周的創(chuàng)始人,她的身份和角色多變,她的心思和情感復雜。

在她的晚年,她面臨了一個重大的抉擇,那就是立儲的問題。她應該立自己的兒子,還是立自己的侄子?

這個問題困擾了她很久,直到她的親信大臣狄仁杰給出了一個關鍵的建議,讓她茅塞頓開,做出了一個決定,也改變了武周和唐朝的命運。

一、武則天的抉擇:立侄還是立子?

武則天是一個有野心的女人,她不甘于做一個普通的嬪妃,她想要做一個掌控天下的皇帝。

她憑借自己的智慧和手段,從一個小小的才人,一步步爬上了權力的頂峰,先后廢掉了王皇后和蕭淑妃,成為了李治的皇后,又先后廢掉了李顯和李旦,成為了李唐的太后,最后又廢掉了李旦,成為了武周的皇帝。

她革除了唐朝的舊制,創(chuàng)立了武周的新政,廣納賢才,勵精圖治,開疆拓土,強盛國力......她的功績數(shù)不勝數(shù),但無可否認,她的罪過,也無可掩飾。

她為了上位,不惜殺害自己的女兒,廢黜自己的兒子,屠殺忠良,迫害百姓,在晚年武則天納幸男寵,荒淫無度。她的一生,充滿了血腥和暴力,也充滿了輝煌和榮耀。

武則天在公元690年,正式登基稱帝,建立了武周王朝,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tǒng)女皇帝,她的地位和權威,無人能及。

然而,她也有自己的煩惱,那就是立儲的問題。彼時的武則天有兩個選擇:一是自己的兒子李顯,二是自己的外甥武承嗣。

李顯雖然是自己的親生兒子,但他從小就性格懦弱,自己的武周江山是自己一輩子的心血,李顯能守好嗎?這顯然是武則天的一個疑問。

而武承嗣是武則天的哥哥武元爽的兒子,他是武則天的心腹,他為武則天效力多年,為武則天除去了許多障礙。他是武則天最信任的武家子弟,武則天想要立他為太子。

因為他是武家的人,跟武則天同姓同宗,可以延續(xù)武家的榮耀,另外,武承嗣原本出身不高,是因為武則天他才成了權傾朝野的人,武承嗣對武則天十分感恩戴德。

然而,武則天也有自己的顧慮,那就是立武承嗣為太子,會不會引起李家的反彈和天下的動蕩。

畢竟,武承嗣是她的侄子,而不是她的兒子,這江山本來就是李家的,如果武承嗣成為了儲君,說不定朝堂會再次動蕩,那些老臣不會服氣。

武則天擔心,如果她這樣做了,那么她就會失去李家的支持,就會失去百姓的擁護。就算武則天死了,也不會瞑目。

武則天猶豫了,她不知道該怎么辦。

二、狄仁杰的一句話,改變了武周的命運

狄仁杰,武則天時期的名臣,他是一個有才華的人,他是武則天最信任的大臣,也是武周的棟梁、李唐的忠臣。他曾經(jīng)多次為武則天解決了危機,也不懼武則天的威勢敢于直言進諫。

在武則天面臨立儲的問題時,他也給出了自己的意見,他的一句話,改變了武周的命運,也改變了武則天的心態(tài)。

狄仁杰知道,武則天想要立武承嗣為太子,他也知道,武則天對此有所顧慮。他認為,如果武則天立武承嗣為太子,那么她就是背叛了李家的恩情,推翻了李家的基業(yè)。

這樣的結果必會招致李家的反抗、百姓的不滿,進而導致天下的動蕩。狄仁杰不想看到這樣的結果,于是他找到了一個機會,在武則天的面前,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他用了一句話,打動了武則天的心,他說:“立侄子還是立兒子?未聞侄為天子而附姑于廟者也。”

武則天醍醐灌頂,是啊,如果立武承嗣為儲君,那么以后他祭祀的是父母,怎么會是她這個姨媽立廟呢?只有兒子會給父母立廟。而只有自己的兒子才能在自己退位后,保障自己的老年生活。

三、李唐再現(xiàn)曙光,神龍政變落幕

武則天將李顯立為太子后,倒真的有幾分放權的意思了。

這天,武則天正在宮內(nèi)休息,突然聽到外面一陣嘈雜。直到看到闖入的太子和張柬之等人,她才明白了自己大勢已去。

原來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太平公主和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等人,他們利用武則天病重,寵信張易之、張昌宗兄弟的機會,率領禁軍入宮,殺死二張,想要逼迫武則天退位,擁立李顯為皇帝。

政變成功后,李顯復辟唐朝,改元神龍,大赦天下,武則天不久去世。神龍政變結束了武則天的女皇統(tǒng)治,恢復了李氏的江山社稷。

結語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tǒng)女皇帝,她的一生充滿了傳奇味道,在古代女子地位十分低下的年代,她能夠破除世俗,建立自己的政權,已經(jīng)是非常人所能了。

她在位期間,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和外交改革,促進了社會的發(fā)展和民族的團結,但也遭到了一些反對和爭議。

她晚年退位后,恢復了唐朝,被尊為則天大圣皇后?梢哉f她的一生褒貶不一,但女皇不在乎這個,她的一生自有后人所評說。

分享至:

歷史趣聞相關

郵箱不能為空
留下您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