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探秘志 > 科學探索 > 正文

只能看清1.5億公里,繼中國天眼之后,為啥還要造中國復眼?

中國天眼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了

它作為世界上口徑最大的射電望遠鏡,能夠接收到137億光年外發(fā)出的信號,探索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自建成以來,中國天眼共發(fā)現(xiàn)了240多顆脈沖星,對人類探索宇宙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為了進一步深入了解宇宙,中國天眼的“弟弟”中國復眼已經開始在重慶建造。我們已經有了世界上最強大的天眼,為什么還要造復眼?

它們兩者之間又有什么不同呢?

隨著美國阿雷西博望遠鏡的坍塌,我國的天眼于2020年正式通過驗收上線,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全球目前唯一運行的超級單體射電望遠鏡,它的口徑達到了500米,發(fā)射面積相當于30個足球場大小。

與天眼不同,復眼由25-36部小天眼組成,每一部的口徑在25米左右,它們將合成一部大天線。就像昆蟲的復眼一樣,用多個眼睛看東西。

中國復眼選址在了重慶市渝北區(qū)龍興鎮(zhèn),由北京理工大學牽頭研制,屬于深空探測雷達。但即便它有許多個復眼,加起來的等小口徑也僅相當于一臺100米孔徑的天線,和中國天眼似乎差了十萬八千里。

不僅如此,中國復眼還是個“近視眼”。中國天眼能夠接收到幾十萬光年的信號,但復眼只能看清楚1.5億公里范圍內的東西,僅相當于從地球到太陽的距離。

既然如此,為什么還要建造復眼呢?

今年的4月24日,我國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在媒體上表示“中國將著手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統(tǒng),共同應對近地小行星撞擊的威脅,為保護地球和人類的安全貢獻中國力量”,回顧歷史,我們就能發(fā)現(xiàn)小行星對于地球生物的威脅有多大。

在人類出現(xiàn)之前,恐龍是地球的霸主,兩億多年前的一場持續(xù)200萬年的濕潤期過后,地球的生物開始更新?lián)Q代,恐龍也在此時崛起,開始了1.6億年的發(fā)展歷程。但就在一切蓬勃發(fā)展之時,一顆直徑十公里的小行星高速撞擊到現(xiàn)莫希卡尤卡坦半島。

釋放的巨大能量引發(fā)了一系列的地震和海嘯以及火山爆發(fā)等次生災害。火山灰直沖云霄遮蔽了太陽光,導致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逐漸崩潰,恐龍最先受到沖擊,最后退出歷史舞臺,只剩深埋在地下的骨架。

所以中國復眼的主要作用就是對上億公里外的小行星和類地行星進行細致的觀察,時刻防范著各種小行星對地球可能造成的威脅,它就像一塊太空監(jiān)視器一樣,觀察著那些靠近地球的危險小行星,雖然中國復眼看的距離很短,但看得很清晰,在觀察太陽系內的天體時,比中國天眼要銳利許多。

中國天眼屬于射電望遠鏡

通過接收天體本身的電磁波信號分析特征,但有些天體自身不會發(fā)出電磁波或電磁波不夠強,比如小行星,這時天眼就看不見了。

中國復眼采用了全球最先進的分布式雷達系統(tǒng),它與只能接收電磁波的望遠鏡不同,雷達自身可以利用發(fā)射機主動發(fā)射電磁波信號,像黑夜里的一束探照燈,當電磁波碰到物體反射回來時,雷達還可以接收到反射的電磁波,從而發(fā)現(xiàn)目標物體,并分析出移動速度和形狀等特征。

雷達波會隨著距離的增加而擴散稀釋,也就是說距離越遠,單位面積的信號就越弱,雷達波到達能量物體時衰弱一次,反射回來后還會再經歷相同的能量衰減過程。

所以在距離一定的情況下,想接收到足夠清晰的信號,就要增加電磁波的發(fā)射功率,增加接收器反射面的面積以及提高接收器的靈敏度。

但就目前技術來看,制造單體巨型雷達的難度極大。所以科學家借鑒了昆蟲復眼的原理,用許多雷達組成天線陣列,同樣可以達到巨型雷達的效果。

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存在一顆小行星帶,目前已被編號的小行星達到了120437顆,稍有引力擾動,它們就會偏離軌道,向太陽系內側飛去。

在中國復眼的加持下,我們就能提前監(jiān)測到小行星對地球的威脅性,及時地進行防御,防止恐龍的悲劇重演到人類,除過預警之外,中國復眼還可以對金星,木星等行星進行觀測,完成深空雷達探測與成像的驗證。

雖然預警做到位了

人類還沒有完善的撞擊防御辦法,2021年時,NASA曾進行過模擬演習,阻止一顆3500萬英里外的巨大小行星撞擊地球,但即便動用核彈,小行星最后還是撞毀了地球,所以做好監(jiān)測只是第一步,要真正防御小行星,未來的路程依舊任重道遠。

分享至:

科學探索相關

郵箱不能為空
留下您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