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探秘志 > 歷史趣聞 > 正文

唐軍威武 2萬唐軍大戰(zhàn)15萬高句麗靺鞨聯(lián)軍 斬首2萬

公元645年,唐太宗親率強大的軍隊北上,發(fā)動一場震撼人心的軍事沖突。這次戰(zhàn)爭的起因源于高句麗內部的政治動蕩,其中淵蓋蘇文篡位并殺害國王,聯(lián)合百濟國入侵唐朝的盟友新羅。唐太宗曾嘗試通過外交途徑要求淵蓋蘇文停止對新羅的侵略,但遭到拒絕,于是決定親自領軍北上,平定高句麗。

IMG_256

唐軍采取水陸兩路同時進攻的策略,在陸地上相繼攻下高句麗多個城池,同時控制住了遼河和鴨綠江。最終,唐軍來到安市城下,這座城池堅固異常,它成為了一場重要的戰(zhàn)役。

安市城是高句麗的重要邊防城市,城內的統(tǒng)治者不遵從淵蓋蘇文的命令,曾抵抗過淵蓋蘇文的進攻。原本唐太宗計劃攻占建安城后再轉向攻擊安市城,但李勣建議先攻擊安市城,以防城內守軍對唐軍后方造成威脅。正當唐軍包圍安市城時,高句麗的高延壽和高惠真率領著15萬高句麗和靺鞨聯(lián)軍前來解救安市城。這一時刻,唐軍只有3萬多人,人數(shù)上明顯劣勢。

面對如此不利的局面,唐太宗沒有驚慌失措,而是制定了一項精巧的戰(zhàn)略計劃。他命令突厥騎兵阿史那社爾率領一千人前去引誘敵軍,然后假裝失敗,引誘敵軍前來一個兩側有山的地方。這個地點是一個天然的伏擊點,唐太宗命令李勣率領1.5萬步兵在西嶺列陣,準備正面迎戰(zhàn)敵軍。同時,他派遣長孫無忌率領1.1萬精銳騎兵繞道北山,封鎖敵軍退路。唐太宗親自率領4000步兵登上北山,指揮整個戰(zhàn)局。

IMG_256

這場戰(zhàn)斗是一場以少勝多的圍點打援戰(zhàn)。當敵軍被引誘到指定地點時,唐太宗看到北山上塵土飛揚,意識到長孫無忌已經成功地包圍了敵軍后方。于是,他下令總體發(fā)動進攻,各支唐軍同時發(fā)動了猛烈的攻擊。薛仁貴在戰(zhàn)場上如魚得水,殺敵無數(shù)。高句麗和靺鞨聯(lián)軍陷入混亂,無法組織有效的反抗。兩天后,高延壽和高惠真率領的3.68萬人投降于唐軍。

這場勝利展示了唐軍的強大戰(zhàn)斗力、出色的執(zhí)行力和高水平的戰(zhàn)術素養(yǎng)。唐軍以少勝多,成功地圍殲了敵軍,這是歷史上鮮見的壯舉。這一成就主要得益于唐軍的高素質士兵、精良的裝備和出色的指揮。李勣、長孫無忌等將領能夠完美地執(zhí)行唐太宗的命令,沒有出現(xiàn)任何失誤。相比之下,高句麗和靺鞨聯(lián)軍雖然人數(shù)眾多,但驕傲自滿,缺乏對唐軍伏擊的警惕,一旦陷入包圍,就無法擺脫。

圍點打援戰(zhàn)結束后,唐軍展開了對安市城的圍攻。安市城是一座難以攻克的堅固城池,城內的守軍也表現(xiàn)出極強的戰(zhàn)斗力。唐軍雖然在野外作戰(zhàn)無敵,但在攻城方面卻沒有明確的策略,只能不斷攻擊城墻。然而,安市城的城墻堅不可摧,甚至連高句麗人自己也無法攻破。李勣曾提出在攻占城池后屠殺城內百姓,以示威懾。但這反而激發(fā)了城內守軍的抵抗精神,使得攻城變得更加困難。

IMG_256

李道宗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法,即在安市城外筑土山,使其與城墻高度相當,然后利用土山攻入城內。李道宗率領精銳部隊不斷進攻城墻,使用沖車和炮石破壞城樓。城內守軍則迅速修復城墻,用木柵封堵破損部分。當土山修得與城墻同高時,唐軍可以從土山上清晰地看到城內情況,并發(fā)起最后的攻擊。然而,唐軍攻城將領傅伏愛卻在關鍵時刻離開了自己的崗位,錯過了最佳時機。城內守軍及時堵住了缺口。

唐軍雖然未能攻克安市城,但這并不損害他們在這場戰(zhàn)爭中的輝煌戰(zhàn)績。唐軍成功消滅了高句麗和靺鞨聯(lián)軍15萬人,創(chuàng)造了驚人的勝利。這場勝利也震懾了周邊國家,樹立了唐朝的強大威望。

盡管唐軍最終未能攻占安市城,但這并不影響他們在這場戰(zhàn)爭中的輝煌成就。唐軍消滅了高句麗、靺鞨聯(lián)軍15萬人,是一次驚天動地的勝利。這場勝利也震懾了周邊的國家,使得唐朝的威名遠揚。2018年,韓國人制作了一部電影《安市城》,以這場戰(zhàn)役為背景。但是電影中的劇情與歷史事實相差甚遠,甚至有些荒謬。電影中的唐太宗李世民被安市城守軍射中了一只眼睛,被迫撤退。這是完全沒有根據(jù)的編造,歷史上李世民并沒有受傷,而且他作為皇帝,不可能在前線冒險。而且高句麗是由扶余人建立的,并不是韓國人的祖先。

分享至:

歷史趣聞相關

郵箱不能為空
留下您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