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探秘志 > 科學探索 > 正文

NASA在火星發(fā)現300多個洞穴,科學家相信,洞穴里有火星微生物

宇宙中是否還有除人類外的其他生命?

近些年來,科學家通過各種手段不斷提升對深空探索的精準度,但至今沒有找到任何關于地外生命的證據,或許我們應該把目光轉移到已經誕生了人類的太陽系,在這里可能會有些讓人驚喜地發(fā)現。

火星被譽為地球的孿生兄弟,它和地球一樣具有分明的四季和相近的自轉周期,雖然現在的火星寒冷干燥,表面一片荒涼,但在數億年前火星還擁有磁場時,火星地表的環(huán)境可能比地球更宜居。

雖然說好漢不提當年勇,但在火星曾經宜人的自然條件下,很可能誕生過生命。如果存在過生命,它們有可能在火星的某處隱藏著存活了下來。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科學報告指出,火星軌道探測器拍攝的照片顯示火星表面存在一些特殊的區(qū)域,這些特殊的區(qū)域具有尚可宜居的條件,能使過去的火星生命繼續(xù)在這里存活。

神秘的特殊區(qū)域就是洞穴,這些洞穴在火星的表面形成,如果火星還有生命,它們一定在這里。

和地球相比,如今的火星簡直像是一個無情的地獄。

在炎熱的夏季,火星的地表溫度最高能達到36℃,但由于火星沒有大氣層儲存熱量,到了晚上沒有太陽光照時,溫度就會下降到-100℃以下,在強烈的晝夜溫差下,導致了火星上極快的風速。

再加上火星地表沒有水十分干燥,于是經常產生時速超過160公里的沙塵暴,沙塵暴地球也有,但地球的沙塵暴是區(qū)域性的,并且時間比較短,火星則不同,火星一次的沙塵暴能夠席卷全球且持續(xù)一周左右。

所以好奇號火星車在火星地表沒有搜尋到生命的痕跡,也就不足為奇了,事實上,火星上最適合尋找生命的地方不是地表,而是地下洞穴。

早在1992年,天體物理學家彭妮.波士頓就提出了一個觀點,她認為地下可能是火星上尋找生命的最佳地點,隨后的30年里,一系列火星軌道衛(wèi)星揭示了,火星上至少有300個清晰可識別的地下洞穴。

這些洞穴主要是一些熔巖洞穴和隕石撞擊造成的坑洞,科學家推測洞穴中的環(huán)境可能和地表的環(huán)境截然不同。

洞穴雖然處于地下,但仍在星球的自然系統(tǒng)中,按常理來說其內部的環(huán)境應該和外界相差無幾。以地球洞穴來看,地球的洞穴是完全黑暗的,但里面的溫度仍然接近地表平均溫度,空氣流動少或完全沒有。

所以可以合理地認為其他星球上的洞穴也和外界有著一致性。

不過洞穴不僅受星球表面條件影響,還會受洞穴的內部結構影響,有時可能并沒有和地表特征保持一致性。比如地球上的美國卡爾斯巴德洞穴,它就具有和地表不同的自然特征,卡爾斯巴德洞穴的溫度全年保持在56℃左右,洞穴的入口被巨石和碎石完全堵住,使得這個洞穴與外面的地表世界完全隔絕開來,絲毫沒有陽光。這時雖然洞穴還在地球上,但和地表的環(huán)境已經截然不同了。

更令人振奮的是,卡爾斯巴德洞穴里的墻壁上生活著許多微生物,這些微生物在封閉的洞穴中不得不適應周遭的環(huán)境,以至于變得能夠以巖石為食物,它們可以分解巖石中的金屬化合物,并在分解的過程中獲取能量。

洞穴環(huán)境具有合理的相似性,所以能夠推測火星的有些洞穴擁有著和地表不同的環(huán)境。

火星的洞穴首先能夠避免致命的宇宙輻射和猛烈的沙塵暴,其次和地表相比,洞穴擁有更穩(wěn)定的溫度體系,有些洞穴中甚至還可能含有水冰,這不得不讓我們懷疑,火星上的微生物可能就存活在某個洞穴中,像地球上的卡爾斯巴德洞穴的微生物一樣,以分解無機物為生。

目前太陽系已經發(fā)現的潛在洞穴已經達到了3545個,它們分布在太陽系的111顆行星和衛(wèi)星上,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就曾生活在洞穴中躲避風雨和野獸的襲擊,或許外星生命,也隱藏于某個我們尚未探索的洞穴中。

除過尋找生命之外,那些地外洞穴將來也有可能成為人類的庇護所,假如當我們有移民的需求和能力時,仍然無法改造火星地表,這時就可以將城市建立在火星地下的洞穴。

雖然對于地外的洞穴的探究大部分仍然是前瞻性的,但相關的技術已經在逐步發(fā)展了,比如大量的機器人平臺和儀器正在接受測試,洞穴中充滿未知,宇航員貿然下去無疑十分危險,機器人顯然是個不錯的選擇。

假如有足夠的資金支持,未來5到10年內,人類就有希望在月球或火星的洞穴中開展探索任務。

分享至:

科學探索相關

郵箱不能為空
留下您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