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探秘志 > 歷史趣聞 > 正文

若馬謖不把兵馬放在山上,能守住街亭嗎?看看三國志的評價就懂了

前言

永安十二年(233年),蜀漢丞相諸葛亮決心北伐中原,視為興復漢室的大好機會。首戰(zhàn)告捷,占領(lǐng)三郡。誓師北伐時,諸葛亮對手下用兵之才有嚴格要求,想起劉備臨終前對馬謖的評價“不可大用”,還是決心讓他統(tǒng)率街亭防線。

誰知,馬謖不遵軍令,扎營山頭,反為張郃所破。兵敗之后,馬謖還膽小逃亡。此戰(zhàn)功敗垂成,馬謖可謂負罪累累。事后諸葛亮斬殺馬謖,表達了對其剛愎自用的失望與憤怒。

不可大用的馬謖

興復漢室已是諸葛亮心中多年的夙愿。自從在白帝城受命輔佐少主劉禪以來,他便一直在謀劃北伐之事。派遣孟達聯(lián)絡(luò)河北鄉(xiāng)兵,聯(lián)合東吳孫權(quán),等待時機。終于在永安十二年,諸葛亮認為時機已到,正式上表出兵。

出師之時,諸葛亮對手下用人標準非常嚴格,想起劉備當年的囑咐。他認為此次北伐事關(guān)重大,必須讓軍事才能出眾的精英統(tǒng)領(lǐng)先鋒。當吳懿、魏延等人爭先請命時,諸葛亮拒絕了,而是選擇了馬謖。

其實此舉頗令人不解。馬謖雖有荊州時期的履歷,但劉備明確警告過他“不可大用”。然而諸葛亮還是委以重任,也許是看中了馬謖的資歷經(jīng)驗,認為他可當前鋒之職。但此舉終究是輕信馬謖,錯誤估計了他的能力。

馬謖本是荊州時期的謀士,和哥哥馬良被稱為“馬氏五常”。夷陵之戰(zhàn)時馬良陣亡,馬謖幸存,任職越嶲太守。馬謖自詡通曉兵法,又曾隨先主征戰(zhàn)多年。但劉備臨終時,嚴辭警告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劉備此言一針見血地點出了馬謖的特點。他熟諳兵書,能言善道,看似不可大用。但內(nèi)心狂妄自大,缺乏實際指揮經(jīng)驗。劉備察覺馬謖雖有才華,但難以擔當獨當一面的重任,故再三提醒諸葛亮小心用之。然而最后諸葛亮還是輕信了馬謖的才華。

然而此次諸葛亮還是選擇重用馬謖。也許他認為馬謖經(jīng)驗老到,又曾效力荊州,可以委以重任。于是任命馬謖擔任街亭方向的先鋒,阻擊魏援軍,掩護主力攻城。為防馬謖判斷失誤,還派王平隨軍警戒。

可馬謖得到兵權(quán)后浮躁無比,妄想在街亭一舉殲滅魏軍,建功立業(yè)。他輕視王平的諫言,擅自離開街亭要塞,在南山扎營。任憑敵軍斬斷糧道,被張郃圍困在山上。糧盡兵散之際,馬謖不戰(zhàn)而逃。

兵敗的噩耗隨王平殘部傳回成都。諸葛亮收攏沮喪的北伐軍,不得不班師回朝。他對馬謖的失望已極。回朝后隨即斬殺馬謖,以儆效尤。也表達了對自己用人失察的痛惜和自責。

 

此戰(zhàn)功敗垂成,馬謖為罪魁禍首。他輕視軍令,自作主張,戰(zhàn)敗逃亡,應當伏法。諸葛亮斬殺馬謖,表明嚴懲,使北伐軍威嚴不泯,士氣高昂。也警示其他將領(lǐng)聽從命令,服從統(tǒng)帥。雖為悲憤之舉,但確保軍紀嚴明。

馬謖之死,也成為諸葛亮心頭一根刺。此次北伐本可一舉成功,馬謖辜負重托,導致功敗垂成。諸葛亮痛惜自己違背劉備囑咐,錯誤使用馬謖。明知馬謖不可大用,還委以街亭大任,才釀成敗局。此役使諸葛亮汲取教訓,日后用人更為審慎嚴格。

功敗垂成的北伐

永安十二年,諸葛亮率領(lǐng)數(shù)萬北伐軍出祁山口,旗開得勝。很快占領(lǐng)南安、天水、永安三郡,魏軍主力盡數(shù)潰敗。可惜馬謖輕敵冒進,敗于街亭一役,北伐大軍只得班師。功在當前,卻敗在末路。諸葛亮無法達成心愿,還于舊都,造就了這次功敗垂成的北伐。

這次北伐,蜀漢占盡先機,魏軍措手不及。曹叡繼位不穩(wěn),孫權(quán)又伺機東進,正是出兵的大好時機。諸葛亮秘密聚斂軍資數(shù)年,訓練新兵,聯(lián)合河北鄉(xiāng)民,一舉出擊,直取潼關(guān)。

三郡易手的消息讓關(guān)中震動。天水太守馬遵驚惶失措,率眾投降。姜維也倒戈到蜀漢軍隊。很快南安、天水、永安三郡都歸蜀了。魏軍死傷無數(shù),僅余廣魏、隴西兩郡堅持殘存。

蜀漢大軍似乎就要完成北伐,進入關(guān)中平原。能否擊潰郭淮、游楚的殘軍,占領(lǐng)長安,就看街亭一戰(zhàn)了。這場戰(zhàn)役,馬謖負有保障糧道,掩護主力的重任。

誰知馬謖根本不將敵人放在眼中,輕敵冒進,妄想單獨建功。他放棄街亭的城防,在南山扎營。任憑張郃切斷糧道。馬謖反應遲緩,未能及時退回街亭據(jù)險固守,反被張郃圍困在山頭動彈不得。

王平督軍殫精竭慮,也無法改變大勢。無奈之下,王平只能率殘部突圍。在張郃追擊下,北伐軍潰不成軍。馬謖不戰(zhàn)而逃,被王平勸回。

諸葛亮收攏潰散的北伐軍,在成都重新整頓。準備下一年再戰(zhàn)。沒想到魏軍趁勝追擊,奪回南安、天水,永安也岌岌可危。無奈之下,諸葛亮只能退兵回蜀。

功敗垂成,諸葛亮沒能達成心愿。一時的輕敵冒進,使大好局面落空。諸葛亮也反思這次敗仗的教訓。斬殺馬謖后,他更加嚴格用人,讓像魏延這樣的猛將統(tǒng)領(lǐng)先鋒。此后四次北伐,雖然未能成功,但沒有再出現(xiàn)馬謖這樣擅離職守的失誤。

這次北伐,可謂功敗垂成,讓人扼腕嘆息。初期順利占領(lǐng)三郡,關(guān)中震動,似乎勝利在望。誰知馬謖貪功冒進,敗于張郃,前功盡棄。諸葛亮不得不收拾殘局,重整軍隊,此后再無回天之力。

馬謖的失誤可謂自亂陣腳。他違令離開街亭要塞,扎營山頭,完全暴露了軟肋。使諸葛亮精心部署的戰(zhàn)略大計落空,功敗垂成。諸葛亮也反思選擇馬謖的錯誤。此后他更加謹慎任用精銳,終使北伐軍容更為強橫。

雖然這次北伐失敗收場,但焉見不。三郡投降,關(guān)中震動,初期戰(zhàn)果顯著。充分展現(xiàn)出蜀漢軍隊的戰(zhàn)斗力。即使失敗,也讓魏國見識到蜀國的實力,對其形成威懾。蜀漢士氣大振,而諸葛亮汲取教訓,日后用兵更為穩(wěn)健,使失敗的痛苦最終轉(zhuǎn)為后來成功的基石。

 

茅上騰煙,舊夢難圓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五次北伐均告失敗,諸葛亮的心愿未能達成。239年病故于五丈原,他注定無法完成北伐心愿。但第一北伐時功敗垂成使諸葛亮首嘗敗績,此后他更加謹慎考慮北伐時機。雖再未達成興復漢室的壯舉,但北伐軍威仍振奮人心。

病榻上的諸葛亮,心中不免想起當年馬謖的失誤。若不是馬謖擅離職守,北伐的戰(zhàn)局或許會完全不同。雖然諸葛亮斬殺了馬謖,但終究無法彌補第一北伐的敗局。這也成了他心頭的一根刺。

諸葛亮生前五次北伐,均告失敗。但其中第一次最為惜敗。當時占領(lǐng)三郡,魏軍潰不成軍。只差最后一步,就可完成北伐,達成統(tǒng)一中原的心愿。如果馬謖能守好街亭,斷絕魏軍援軍,攻占長安也指日可待。

可馬謖不僅失守街亭,被張郃圍困。打敗仗后還畏罪潛逃,丟下軍隊不管。導致大好局面落空。諸葛亮對馬謖的失望之極,親手斬殺了他。

但馬謖的失誤造成的敗局,已無法挽回。三郡陸續(xù)丟失,魏軍反攻,蜀軍只能班師回朝。諸葛亮此后多次北伐,希望重現(xiàn)當年的勝局,但都以失敗告終。第一北伐功敗垂成,成為他心頭難以平復的一樁恨事。

諸葛亮雖然在五丈原立下誓言,希望死后完成北伐大業(yè)。但終究只是一場美麗的夢想。蜀漢國力有限,難以和魏國抗衡。沒有了諸葛亮這個統(tǒng)帥,北伐只能宣告終結(jié)。

那一年,蜀漢大軍如虎添翼,大舉北伐。三郡投降,關(guān)中為之震動。諸葛亮痛定思痛,訓練新軍,終于盼來了這歷史性的機遇。沒想到馬謖失職誤事,導致大好局面就此瓦解。諸葛亮親手斬殺馬謖,發(fā)泄心中悲憤。卻無計可施,只能看著北伐功敗垂成。

此役也成為諸葛亮心頭的痛。功在前方,卻因小人失職而功敗垂成。諸葛亮自責違背劉備教誨,錯用馬謖。也明白自己選拔任用有待加強。這失敗教訓讓他日后用人更為審慎,北伐部署也更穩(wěn)重。雖未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卻使蜀漢軍容更加強橫。

 

結(jié)語

直到今日,當年馬謖失誤導致北伐失敗,仍給后人無數(shù)遐想。諸葛亮看似功敗垂成,但終究夢斷,未能達成心愿。他在五丈原祭劍,夙愿只能隨風飄揚。至死難忘第一次北伐倉皇失敗,夙愿一場空。但正是磨礪出骨骼,讓蜀漢在絕境中生生不息。

分享至:

歷史趣聞相關(guān)

郵箱不能為空
留下您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