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作為現(xiàn)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之一,盡管看似復雜,但實際上可以用最簡單的語言來進行科普。故事要從年輕的愛因斯坦說起。大學畢業(yè)后,他成為了一名公務員,但在閑暇時,他喜歡思考各種物理問題。有一天,他在電車上,突然想象:如果電車的速度接近光速,那么他看到的時鐘上的時針和分針會停止運動,但對于正常速度下的人來說,時間卻仍然流逝。這個思想實驗讓愛因斯坦開始思考:當一個人在空間中以越來越快的速度移動時,他自己感覺到的時間流逝速度會變慢。這引發(fā)了一個重大問題:如果宇宙中的時間被認為是一個不變的物理量,為什么速度會影響時間呢?
愛因斯坦首先研究了牛頓和麥克斯韋關于這一問題的觀點。牛頓認為速度是相對的,而麥克斯韋認為光速是一個不變的常數(shù),兩束光的相對速度永遠是恒定的,而不是相對運動的速度相加。這兩種觀點似乎相互矛盾,因此愛因斯坦提出了一個新的理論,認為時間可以根據(jù)物體在空間中的運動速度而被拉伸或壓縮。這就是狹義相對論中所描述的"時間膨脹"現(xiàn)象。在后來的廣義相對論中,愛因斯坦進一步提出了時間和空間都是宇宙的一部分,構成了四維時空觀念。
在這個四維時空觀念中,大質量物體如太陽和地球會扭曲周圍的時空,就像在彈簧床上放一個保齡球會使床墊凹陷一樣,這會導致周圍的物體像保齡球周圍的物體一樣沿著扭曲的時空軌跡運動。因此,月球繞地球公轉,地球繞太陽公轉,太陽則繞著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人馬座A*公轉。
由于星球在空間中的運動,時間相對于每個物體自身而言會有所不同。因此,引力越強的星球,時間流逝速度越慢。黑洞作為宇宙中引力最強的天體,會極大地影響其附近的時間流逝速度。這就是為什么在電影《星際穿越》中,靠近黑洞的地方一小時相當于地球上的七年時間的情節(jié)出現(xiàn)的原因。
雖然時間膨脹目前離實際應用還有一段距離,但在高速飛行導航衛(wèi)星上,已經使用了時間膨脹公式來校準時差,否則衛(wèi)星上的時間將會比地面上的時間慢,從而影響導航的精度。
至于廣義相對論中的扭曲時空對現(xiàn)代人類文明的應用,目前還遙不可及。然而,科學界根據(jù)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所揭示的時空性質,設想了一些令人興奮的概念,如基于時空曲率的超光速飛船和利用時空折疊產生的蟲洞,這些概念有望在未來實現(xiàn)跨越千萬光年距離的短時間旅行。
盡管相對論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仍然是一個復雜的理論,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將逐漸成為與牛頓的普遍引力定律一樣的基礎物理教材,也許在未來,22世紀的小學生們都將學習相對論。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相對論并非完美理論,因為現(xiàn)代物理學的另一支柱——量子力學,認為引力是由引力子的交換引起的,而不是時空的扭曲,這導致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之間的矛盾。因此,未來必然會出現(xiàn)一種新的理論,統(tǒng)一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以更全面地解釋宇宙的奧秘。